董杨联宗与董童联宗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911027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杨联宗与董童联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董杨联宗与董童联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董杨联宗与董童联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董杨联宗与董童联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杨联宗与董童联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董杨联宗与董童联宗董、杨两姓联宗,早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目前,这两个姓氏的联宗组织,无论国内国外,到处都有。董杨联宗,完全是一项基于血统关系的结合?距今天约一千年以前,在福建的泉州,有一位董姓之子因故附养于杨家,并且以杨为姓,后来,这个孩子的后裔便承继了杨姓,一直没有回复原姓,等于是在杨氏的阵容中加入了董姓的血统。为了怕以后的血统浑淆,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最初,泉州地区的董、杨两姓是互相约定不联婚,其后,便逐渐发展成为彼此亲如手足的联宗关系,并且世代相沿相袭,以迄于今。董、杨两姓联宗的发源地泉州,是在抗战之前便已经有了两姓的联宗组织的,当时的名称叫做董杨氏家族联谊会,总会所设在泉州中

2、山中路宝发银楼。据说,参加该会的宗亲极为勇跃,遍及同安、南安、安溪、金门等县及漳州地区。不久之后,旅居菲律宾和泰国等地的两姓华侨相率响应,一个个组织庞大的董杨宗亲总会先后出现。一九七一年,遍布海内外各地董杨宗亲会,更进一步组成了全球性的联宗组织,总会就设在台湾省的台北,经常举办大规模的祭祀、恳亲、及联谊活动,非常受到瞩目。董、杨两姓的联宗关系,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全球董杨宗亲总会总干事董渊源先生,曾经费了长时期的心力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最后在许多具体证据的支持下,在所撰董杨联宗源流考一文中,提出了下列的结论:泉州董杨二姓之血缘关系,一向有两种说法,笔者在十余年前曾亲闻考古学家董作宾氏云:其一,始

3、自董思安,传说谓当思安起兵建州勤王时,曾将其后裔附养杨家,后改杨姓。此说因无正式资料可资印证,姑置存疑。(笔者稽之杨氏家谱,知当时随王审知入闽者尚有杨明珠。杨与董思安同为光州固始县传庆乡人,而同事王审知,其交好之笃,可以想见。后董思安起兵勤王,将其子托孤于杨氏,亦属当然之事,故此说极有可能。)其二,系源自宋高宗时代(约在西元一一五七年间),距今八百余年,南宋朝议郎董世兴公,馀杭人(今浙江省馀杭县古称余杭郡,清为杭州府),仕于闽,与泉州杨梦麟公(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友善。二人感情弥笃,有逾骨肉,后以子附养杨家,承杨姓。在我国社会向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观念弥漫下,而世与公竟能以单传独子承继梦

4、麟公杨姓一脉,其舍己为人之义行,文不逊管鲍分金,羊左舍身,诚为泉州董杨联宗千古不朽之佳话。董渊源先生所获的上述结论,是有许多历史文物做为佐证的,以下,便是他所拿出来的证据:?明史及董氏家乘所载:上峰布政榜眼派,原董姓,祖籍余杭,因祖朝议郎仕于闽,与祖梦麟公情同骨肉之亲,以子附养杨家,承杨姓。传至七世祖贯斋公讳道会,登嘉靖甲子科举人,至隆庆戊辰科登进士,任布政;又万历丙子科,荆严公讳道宾登举人,丙戊科及第榜眼,授东官讲官、礼部左侍郎、赠礼部尚书,其男锡,荫至刑部,题疏恳求思准复姓董,奉神宗皇帝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是以贯斋公、荆严公后世所设神主题曰董杨公,是亦不忘本之谓

5、也。?泉州府志人物列传:杨相孙字敬在,其先本董姓,余杭人,至祖君选(董世兴子)为元从事郎,朝阳县尹,幼孤,从母鞠于杨,从杨姓,居泉,遂为晋江人。父伯渊为泉州蒙古字学正,相孙为泉州直学,再补石井书院,能公出纳,斥贪鄙,以严正自持;升仙游教谕,复学田之侵牟者若干亩;摄县事念祖(南宋朝议郎子君选)成立于杨而扬无后,愿加董于杨之上,俾二祀不绝,上自郡府干宪每时祭祀必均焉。?数十年前,福建金门、曾坑、永宁、沙堤、城区等处的董、杨宗人,曾联袂赴泉州城内旧馆驿的杨氏宗祠谒祖,当时大家亲眼看到祠内三堂的神主,自宋迄清均书董杨公,民国以下则否,所奉宋代始祖的神主上书南宋始祖朝议郎董杨公,其四世祖则书仙游教谕相孙

6、董杨公,此外,旅菲族人杨人盛先生于一九四九年返国至泉州谒宗祠,亦亲见祠中悬有木刻大明神宗皇帝御批之匾额,上书历史既久,不准复姓,赐予董杨公,仍以杨氏传嗣,可见董杨公之称谓确为大明皇帝所钦赐。除了董、杨联宗,发生于一千七百多年前汉朝末叶的董、童二姓联宗关系,也已经唐山过台湾,基隆市便有一个甚具规模的董童宗亲会组织。董、童联宗由来,据基隆市董、童宗亲会理事长童力先生表示,是这样的:吾族始祖即后汉骠骑大将军董仲颖公也,缘为侍婢所害,惨遭灭门,后裔为避夷族之祸;乃弃草易立 ,改董为童,裔孙为敬祖尊宗,慎终追远,乃于祖庙正堂举祀始祖董仲颖将军之塑像,以示不忘本也。目前、台北的板桥和基隆的万里一带,分支自

7、董姓的童氏,为数不少,邻近板桥的土城,有一座童氏祖庙,庙中香案上所供的始祖,便是汉末的董仲颖将军。据基隆万里童氏家族的族老童涂伯先生表示,他们的渡台祖童元生,是于清仁宗的嘉庆年间(约两百年前),自福建漳州廿五都蔗头社的老家,来到板桥开基的,其后,童元生的孙子童攀抬再徙居万里,以迄于今。因此,板桥和万里两地的童氏,实际上是一家人,没有丝毫彼此可分。董姓 养龙者和史官后代养龙者和史官董姓是一个大姓,按姓氏人口统计,董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二十九,在全省第30 位,全省董姓人士总数约二十多万人。董姓有两个发源之处,都与山西有关。最早的董姓始祖来自于舜时代,距今约 4100 年。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董

8、父豢龙”的典故,董父为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在川,即今天的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山东定陶遂为董氏最早发源地。但又传说因为龙是圣洁之物,非甘泉不饮,非灵水不憩。董父便在普天下找甘泉,后来在闻喜的凤凰垣和峨嵋岭之间,发现有一条长 40 华里的大甘泉,是极佳的豢龙圣地,便在此定下居来。这个地方位于今天山西省闻喜县东北方向横跨东镇、礼元两乡镇的 40 里白水滩。因董父豢龙有功,舜变将白水滩一带“封为董父之国”。董父后人在此世居,以董为姓。至今闻喜仍有“龙乡”之称。白水滩有董泽湖,据说是董父养龙的地方,是当地的一个旅游资源。董姓的另一个来源是在距今 2600 多年的春秋时期出现

9、,是以官职为姓。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被称为“董”。这是晋国对史官独有的称呼,其后人便以董为姓。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这种董姓出自今山西翼城。董氏祖谱对董氏文化颇有研究的董振民告诉记者,董氏是个比较纯的姓氏,少有人改姓。按照竹木简族谱董氏族谱记载和推算,董氏第 131 世为著名的史官董狐,第 155 世为董仲舒,第 161 世是董宣,第 162 世董永,第 163 世董卓,第 217 世董必武,第 217 世董建华。由于董氏纯正,绝大多数董氏都有年代久远的家谱。但可惜的是,在文革中都失散了。山东济南长清县的

10、董远志说:“由于文革的原因家谱丢失,只听老人说我们是从山西大槐树移民来的,是黄河边上的董庄。我是 19 世。辈序长春永远胜世久照吉祥,我是“远”辈。”江西余干县九龙乡润溪村的董先生也是家谱遗失,他说:“听祖辈说最早是董氏三兄弟来到这里定居,发展到现在的上千户人家。我只知道父亲是昆字辈,我是刚字辈,我儿子应该是强字辈。再往下就不知道了,很可惜。”不过,江西的董杰义家中幸运的留下了家谱。他说:“我们是唐博士董仁琬一支(唐高宗永徽三年为博士)。他有两个曾孙,其中曾孙董晋在德宗年间两度为相。董晋有四个儿子。另一个曾孙董申官至吏部侍郎,他有三个儿子。我们是皖南董氏一支,这一支大多是董申第二个儿子董全托的二子和三子的后人。”(来源:山西青年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