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人民政府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910048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江市人民政府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阳江市人民政府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阳江市人民政府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阳江市人民政府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阳江市人民政府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阳江市人民政府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江市人民政府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阳江市人民政府 2012 年政府工作报告2012 年 1 月 8 日在阳江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阳江市市长 魏宏广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科学发展结硕果2011 年,是阳江“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征程上开拓奋进、硕果累累的一年。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谋跨越,开拓创新干实事,着力提速度、转方式、优环境、强管理、惠民生,经济社会在新起点上取得新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谱写了

2、阳江科学发展史上新的华章! 经济实力快速跃升。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79 亿元,增长 16%;人均生产总值32000 元,增长 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4.95 亿元,增长 37.7%;固定资产投资 408.5 亿元,增长 43%;外贸进出口总额 21.6 亿美元,增长 20%,其中出口 19.3 亿美元,增长 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38.9 亿元,增长 18%。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向适度重型化转变。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858 亿元,增加值219 亿元,分别增长 30%和 30.5%。重工业增长 36%,比轻工业快 13 个百分点。广青镍

3、合金一期、华润阳春水泥一期等大项目顺利投产,电力能源、节能玻璃、汽车空调等项目稳步推进。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全市特色经济作物 291.1 万亩,新建成 3 个面积共 3000 亩的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发展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 家企业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农机装备及作业水平明显提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60.3%。海洋渔业蓬勃发展。渔业总产值 107.3 亿元,增长 7.1%,水产品总产量 102 万吨,增长 4.1%。 “中国南海渔都”落户阳江,海陵岛入选首批国家海洋公园。服务业向高端化迈进。阳江被省确定为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十里银滩综合开发等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4、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 899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66.3 亿元,分别增长 23.7%和 55.3%。商贸流通新型业态加快发展。新都汇时代广场、华科国际家居生活广场等专业市场项目相继动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刀剪及日用金属工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顺利建成;实施科技项目 31 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 家;1-10 月获得授权国家专利 681件,增长 9.9%。 城乡建设扎实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阳江港 11、12 号码头试产,13、14号码头加快建设,开阳高速公路阳江立交及连接线工程即将建成,阳阳高速至海陵大堤连接线等项目动工建设,广东西部沿海铁路阳江段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市区防

5、洪工程首期基本完工,27 宗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 2010 年“9?21”特大洪灾水毁工程、耕地复垦等项目全部竣工。市政配套设施日臻完善。西平路、东门路、二环路等市政道路,鸳鸯湖景区、金山植物公园等公共场所整治改造工程顺利完成。高新区污水处理厂、阳西县生活垃圾填埋场等一批环保设施建成使用。宜居村镇“八个一”创建活动深入开展,300 人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底化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涌现出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镇。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837 元,增长 15%;农民人均纯收入 7687 元,增长 15.5%。十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

6、保人数 40.7 万人。城乡医保一体化扎实推进,参保人数 220 万人,覆盖率达 100%。纳入低保救助的困难家庭 3.6 万户 8.3 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稳价惠民工程”大力实施,建成平价商店 52 家,向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1100 万元。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纵深推进,170 条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 5.78 亿元,6300 户贫困户、2.39 万人实现稳定脱贫,扶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 416 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 3 万元以上。劳动力培训转移成效明显,培训3.99 万人次,新增转移劳动力 7.4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至 2.45%。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

7、类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84.3%,初中三年保留率92.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6.1%;中职教育规模和质量有效提升,普职比 5248;高等教育内涵建设进一步强化,办学质量有新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48 间政府办基层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人均药品费用下降 28.3%。市中医院新院、市公共卫生医院建成投入使用,10 间镇级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 9 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全部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市体育运动学校、市帆板基地、市美术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 422 家农家书屋顺利建成。 阳江市志正式出版。圆满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人口计生

8、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5以内,荣获“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称号。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食品药品、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审计、打私、打假、气象、地震、科普、档案、人防、双拥、武装、国防动员等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关工委、老促会、红十字、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实现了新发展。 和谐局面有效巩固。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 6 件、建议 64 件,政协议案 1 件、提案 178 件,办复率均达 100%。机关作风整顿工作深入开展,对全市 77 个单位进行社会满意度测评。政府管理不断创新,

9、精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社会管理有效加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面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荣获“平安城市”和“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城市”称号。群众工作日益深化,新增社会组织 50 个,在全省率先全面开通网络问政平台。应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有效落实,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各位代表! 2011 年取得的不凡业绩,为本届政府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整合资源办大事、谋划长远抓项目、理顺机制提效率、精细管理上水平,出色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市五

10、届人大历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攻坚克难、实干巧干,科学发展阔步向前的五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探索完善新时期阳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快马扬鞭推进发展,演绎了迎难而上、跨越发展的壮美乐章。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年均分别增长14.1%、13.3%、28.8% 、35.7% 和 14.5%,其中人均生产总值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突破 5000 美元,成为后发地区追赶发展中名副其实的“快马”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在上项目、促消费、扶企业、扩出口等方面打出了漂亮的“组

11、合拳”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在困难时期均实现逆势飘红。面对工业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我们加大借力发展力度,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在全省产业转移园区三次竞争评选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联合省有关部门在香港、上海、东莞等地举办大型投资环境推介会,成功引进了明阳风电设备制造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连年大幅增长。面对“黑格比”、 “凡亚比”等重大自然灾害,我们科学预判、周密部署,众志成城开展抗灾复产,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以最短时间夺取了重建家园的重大胜利。通过五年的努力,初步走出了一条后发地区追赶发展的新路子,在全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

12、中,由 2009 年的第 16 名上升到 2010 年的第 11 名。 过去的五年,是加快转型、调优结构,现代产业体系提速建设的五年。我们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着力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做大做强工业,我们加快工业适度重型化,坚持培育本土企业与招商引资并举,努力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以阳江核电站、阳西电厂、沿海风电等为支撑的电力能源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以广青镍合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提速发展,钢铁、水泥、五金刀剪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轻重工业比例由 2006 年 6139 调整为 2011 年 534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 24.9%和

13、25.5%。为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在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同时,着力发展效益农业,水果、南药等特色农业规模新增 33.6 万亩,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3.6%。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面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促进了临港工业、滨海旅游、海洋文化等产业发展,海洋经济总产值由 2006 年 86.4 亿元增加到 2011 年 282 亿元。为繁荣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我们以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科学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环境整治,引进了南湖国旅等一批大企业,开发建设了一批旅游大项目和高星级酒店,成功创建为“中国温泉之乡” ,初步塑造了“

14、浪漫银滩、宋船古韵、温泉之都、水墨阳江、休闲绿城”旅游品牌。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比例由 2006 年2837.934.1 调整为 2011 年 19.545.934.6,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加速崛起。 过去的五年,是加快建设、强化管理,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我们以建设“让本地人自豪、令外地人羡慕”的城市为目标,整合资源,科学运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宜居乐居城市。强化规划引领,完成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启动了市区与阳东县东城镇、雅韶镇、红丰镇一体化。重视基础建设,建成了阳云高速阳阳段、阳江港 4 个万吨级以上码头等一批重要交通设施

15、,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快了城南新区和中洲新城等重点区域的规划建设,高标准改造建设了东风路、江朗大道等一批市政道路,完善了一批公园、绿道和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推进了市区“一河两岸”改造工程,城市框架不断拓展,城市功能逐步优化。理顺了市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创建宜居城乡活动,加强镇村规划和综合治理,创建了 11 个宜居示范镇和 69 个宜居示范村。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水环境明显好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连续七年在全省环保考核中被评为优良。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实施了名扬国际广场等一批“三旧”改造项目,五年来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42.33 平方公里,连续 12 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通过五

16、年的努力,我市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城乡一体化明显加快,镇村面貌更加靓丽,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 过去的五年,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生福利大幅改善的五年。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阳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听民声、重民意、解民困、维民利,每年民生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 56%以上,老百姓密切关注的教育、医疗、治安等情况明显改善。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巩固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投入 6 亿多元迁建了市一中和市一职中,新建和扩建了阳春一中、阳东二中、阳西二中等 20 多所学校,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高了 50.3 个百分点,高考成绩稳步提高,成为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新范本。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市水上活动中心和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五大险种”参保人数由 2006 年 72.5 万人次提高到 2011 年 104.9 万人次;农村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 元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