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8838409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云南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云南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云南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云南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历史学科试卷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卷(选择题 共60分)本卷

2、共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说:“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这反映了A.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B. 国家政治体制尚未健全C.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D. “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可知诸侯在地方治民,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天子和诸侯权力的问题,诸侯崛起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已经是奴隶社会的末期,“体制尚未健全”不

3、符合史实,排除B;春秋时期是分封制的崩溃时期,“家国一体”不符合史实,排除D。2.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管理这些工程,必须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作者强调的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必要性 B. 中央集权的必要性C. 兴修农田水利公共工程的重要性 D. 小农经济的落后性【答案】A【解析】【详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说明是想把权力高度集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专制主义的背景和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专制主义中

4、央集权建立必要性,中央集权从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兴修农田水利公共工程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属于经济信息,材料论述是政权建设必要性,故D项错误。【点睛】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3.历史学家钱穆在其通史性论著国史大纲中说:“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对材料所述“转变”解读不正确的是A. 推动贵族政府转为文治政府 B. 开启中国古代士人参政的先河C. 基于国情变化所做出的调整 D. 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

5、汉武帝时期重视儒学独尊地位,推动士人参政发展,但并不是开启中国古代士人参政的先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士人参政有助于推动贵族政府转为文治政府,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属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时期,所以推崇士人参政,故C项正确;士人参政有利于推动儒学独尊地位,故D项正确。4.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弹劾。据此推断,当时A. 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强 B. 唐朝专制皇权受到削弱C. 司法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D. 监察体制发展渐趋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御史是属于监察系统,御史可以纠举官员,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这是监察机构的权力,题干中是正常行使权力而

6、非职能增加,故A项错误。古代政治最大特点是皇权专制,该事件不能说明皇权受到削弱,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御史是属于监察系统,司法制度与其无关,故C项错误。刘范弹劾皇子李恪,皇子是属于贵族统治集团,体现了监察的不回避贵族,说明监察制度成熟,故D项正确。5.宋太祖曾立下祖训“赵氏皇帝不能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并立于太庙中,以后宋朝历皇帝基本都遵循;明太祖也曾立下祖训“宦官干预政事者,斩!”并立于宫门内,可明代的皇帝们都将祖训忘得一干二净。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A. 宋代皇权受到约束 B. 祖训约束对象不同C. 明代专制皇权加强 D. 后人的执行力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

7、立内阁制度,后来重用宦官,说明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C项正确;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皇权并不是受到约束,故A项错误;宋明时期的祖训都是对于政治干政者,故B项错误;明朝并不是执政能力不同,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D项错误。6.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A. 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 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C. 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乡绅是地方管理的核心,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

8、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礼让风行”说明清代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故A项正确;古代皇权不下县,实行的是乡绅治理,故B项错误;地方实行乡绅治理,并不是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政府对于地方治理措施,并不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点睛】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7.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多有“隐民”“私属徒”之类的称呼。“民”和“徒”在以前都是奴隶的称呼。春秋时期,“隐

9、民”“私属徒”却具有了新的含义,指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荫庇户,即依附农民。这些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封建剥削关系的出现 B. 井田制已经彻底瓦解C. 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D. 自耕农经济逐步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材料中对于“民”和“徒”由奴隶到依附农民的转变说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故A项正确;此时属于公田向私田转换时期,井田制并不是彻底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土地性质转换时期,并不是土地兼并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土地公有向私有制转变时期,自耕农经济是战国时期才得以确立,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关键词,“民”和

10、“徒”在以前都是奴隶的称呼。春秋时期,“隐民”“私属徒”却具有了新的含义”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史实分析回答即可。8.明代马一龙所辑的农说中有农耕“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知不逾力者,虽劳无功”的记载。这一记载表明古代农业生产A. 技术水平提高B. 关注土壤改造C. 注重遵守农时D. 注重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知时为上,知土次之”说明农业注重时令节气比土壤的治理还要重要,体现出了古代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农业技术水平信息,故A项错误;土壤改造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属于精耕细作的内容,故B项错误;农时也是材料中

11、提及的部分信息,材料是关注农时和土壤改造,故C项错误。【点睛】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9.营造法式成书于北宋元符三年。所谓“营造”,是工程建筑的意思;“法式”,即规则、标准的意思。这部营造法式实际上就是宋朝政府对全国的公共工程建设设定了强制的国家质量标准。它的刊行说明A. 宋代官营手工业发达 B. 宋代工

12、匠缺乏规则意识C. 宋代强化专制皇权 D. 宋代政府重视民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国家对于“全国的公共工程建设设定了强制的国家质量标准”,主要体现出皇权专制延伸到建筑行业,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建筑标准的规定,不是说明官营手工业发达,故A项错误;营造法式的刊行是统一规定,不能说明宋代工匠缺乏规则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显然不是重视民生工程,故D项错误。10.传统中国精益求精、勤劳智慧的能工巧匠铸造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列有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 图1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 图2对中国中国古代钱币形制有重要影响C. 图3反映了东汉政府对

13、水利灌溉工程的重视D. 图4展现了明清时期制瓷技艺的高超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图1属于青铜器中的精品,体现出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水平高超,故A项正确;图二是汉代铸造的五铢钱,在中国五千年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水排是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冶铁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图4的粉彩瓷器是明清时期出现,展现出了明清时期制瓷技术的高超,故D项正确。11.史记.货殖列传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据此判断,促进汉朝商业发展的因素是A. 有利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B. 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C. 官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

14、 D. 汉初期实施重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汉代由于国家统一,开始开放水陆交通,禁止开山的禁令放松,因此产生了大商人周游天下,货物流通频繁现象,可见政治和经济环境是促使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A项正确;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C项官营商业发展的情况材料未体现;汉初对于商业是实行惠商政策,故D项错误。【点睛】汉代由于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汉武帝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恩令等需要掌握。12.明初,政府在今青海、川西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

15、;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这表明明朝A. 北方贸易比南方还发达 B. 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还发达C. 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 D. 边境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在边境地区设立的互市,主要是交换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物品,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并没有比较南北方贸易的信息,故A项错误;少数民族的贸易商仍属于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明朝政府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放弃该政策,故D项错误。13.下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简表,这反映了A. 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 B. 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C. 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 D. 南北人才不平衡性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反映了南方省份人士居多,这一现象实质反映了自从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故C项正确;材料比较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并不能说明北方人更注重科举考试,故A项错误;明朝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故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