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汇总3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48831548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汇总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汇总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汇总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汇总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汇总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汇总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汇总3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汇总3篇【篇一】*,男,汉族,出生于1975年1月,*市实验中学教师。工作25年,他始终站在教育第一线,研究*家庭教育,义务做有关家庭教育的报告,热衷于公益助学,*年他与刘海东先生一起创建、组织、管理乌托邦助学公益群,开始助学之路。从*市各个学校搜集特别贫困的优秀学生,再到各个孩子家庭中实地考察孩子的家庭真实情况,详细了解孩子家庭贫困程度。经过层层筛选,确定受资助的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五年来他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不停地奔波于*市各县的村村落落,为全市九十多个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一共筹集并发放助学资金近百万元。从学习、生活、家庭、未来规划;从学费、生活费到高三毕业假期的勤工俭学全方位的

2、进行指导;从刚开始这些孩子胆小、懦弱、自卑和对未来的迷茫,到资助几年后毕业时所流露出的阳光与自信,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无限畅想。这些受资助孩子们的不断进步让他感到无比的欣慰,也感受到所做事情的价值。每一个品学兼优的贫困孩子的家庭都是一个励志教育的典范,每个假期他总会抽出一周时间带着现在的学生再次走进资助对象的家庭做回访,让“孩子们”亲眼目睹那些在苦难中的学子们是如何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这种设身处地的体验与感受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久而久之,他为自己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教育之路,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做到了有机结合。事迹材料:不忘初心育桃李 扎根圣地立师德*,男,中学高级教师,现担任实验中学

3、初中数学教学兼年级副主任和班主任工作,1994年工作以来,他始终站在教育第一线,从事最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他就告诉自己,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执教二十五年,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仅仅是以自己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诚信朴实的人格形象,一步一个脚印地履行着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他始终以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校为家,默默地耕耘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用爱心书写人生华章,用奉献涤荡教师的灵魂,用痴心培育一颗颗幼苗,在古老的*畔播洒春意。一、尽心尽力做教育,全心全意育桃李用爱心播种希望,用爱心传递真情,他用尽一切方法把爱传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4、。关注关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他是老师、是家长、是朋友、是伙伴,集父爱、师爱、友爱于一身。教育工作既是伟大、崇高的,又是平凡、琐碎的。备课、上课、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这些都是他每天工作的主题。对于广大一线教师兼班主任来说,这些事务平平常常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来说,如何在其中表现出对他们的关怀、爱护与器重,这些都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然而却是超越一切的,最崇高、最人性、最具召唤力的感情,成为他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的热爱与执着,教育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渗透到骨髓的行为习惯,所以哪怕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都悉心投入,这点点滴滴都倾注

5、着他对孩子的关爱。比如批改作业时,他给孩子们写一些激励性的评语。对郭勃阳同学的一次作业评语:任何一个成功者,都会有一个不为别人所理解、不被别人所看重的默默的奉献阶段,这个过程也许会很孤独、寂寞,但是只有能够坚持下来的人才能走向成功,加油吧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老师始终在你身边,为你保驾护航!如对张晨辰同学的一次作业评语:你用你的坚持和努力已经充分地说明你是一个出色的孩子,就连你曾经讨厌的数学功课都能做到如此上进和出色,相信明天的你一定是让老师骄傲的优秀学生;类似的评语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一次班会的组织,一次赛场的旁观,一次打架事件的处理,一次考场的布置,一次大扫除的安排与总结都是他和孩子们心

6、灵交汇的阵地。火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撞击。在与学生心灵撞击的过程中,绽放的又该是怎样一种美丽呢?那绝对是世界上最迷人,最绚丽的美景!二、认真钻研促进步,改革创新求发展通过不断学习,他的教育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业务学习笔记从最初的摘抄到后来加入自己的感悟,再到现有的完全书写自身教育理念,注重课题研究,主持市级规划课题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研究、*市贫困孩子的心理现状与干预已经结题,主持省级规划课题*市贫困孩子的心理现状与干预已经立项并开题正在研究中,撰写的教育随笔处处留心皆教育、一块钱三十年的情感利息、做正确的与正确的做事,让教育成为一种习惯,做一个幸福的教育工作者、呼唤雄性的归来

7、、一个口吃女孩的成长经历、守望*教育、静下心来做教育工作、他的开学第一课、收获教育人生、“小美国”的出彩、不努力 不吃苦 你要青春干嘛、生活教育的唯一主题等教育故事与心得,不仅仅是一篇篇德育教学的示例,满载的更是他教育生涯的一份份思考与感动三尺讲台,是狭小的天地,小得只能容下一个人;三尺讲台又是一个博大的空间,大的任何人都得倚仗它来启蒙教育、聆听教诲,获得知识和能力。对他而言,三尺讲台就是他人生的支点,三尺讲台就是就是他心灵的归宿。站在讲台上,他感到踏实,窗外的浮华与喧嚣不再是诱惑;站在讲台上,他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他深深地知道,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学生,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对

8、教育的热爱和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形成了对*中学教育特有的理解,在实验中学这块教育沃土他不断地追寻着,通过不断学习,他的教育观念有了新的突破,受到同事的一致好评,受邀为多个班级做励志演讲,给贫困孩子做过二十多次的心理辅导。近几年来义务给实验中学几千多名学生家长做有关家庭教育的报告做孩子成长的护航使者、家庭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叛逆期孩子的沟通与交流、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他与儿子一起成长等。他不是教育专家,更不是什么名师,他是土生土长的*老师,可是他知道家长们需要什么,他更清楚他们的问题所在。一次次诚恳的交流,一次次用心的对话无不刻画着一位热爱教育的良苦用心,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热爱所以快乐

9、。三、做好教育资助公益,用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年与刘海东先生一起创建、组织、管理乌托邦助学公益群,开始他的助学之路。从刚开始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两百多人,在他的带动和感召下,实验中学贺校长、*中学郭副校长,新城各学校的三十多位老师也纷纷加入助学团队。从*中学、实验中学、新城中学、第四中学等上万名中学生中搜集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资料,经过一层层审核,留下入围的学生,再到各个孩子家庭中实地考察孩子的家庭真实情况,详细了解孩子家庭贫困程度。走进那些个家庭,他们的贫困远远超出他的想象,对他来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竟然还有如此贫困的家庭,那一幕幕触动心灵的画面,那一孔孔满墙

10、都是奖状的破烂不堪的土窑洞,那一张张爬满皱纹的脸庞,那一双双长满老茧的像树皮一样手.特别是这些孩子都很优秀,学习、品行都是班级乃至整个学校最优秀的。有个声音从他心底呐喊:“他该怎么做,他能做什么?”从此助学群成了他教育生涯的又一块热土。五年来他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不停地奔波于*市的村村落落,为全市九十多个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筹集并发放助学资金一百多万元。在助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前进,后来慢慢发现这些孩子除了生活困难外,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在资助的孩子当中有个叫任旭东的同学,*年中考全市23名,不到两年父母都因病去世,且家庭负债累累,爷爷奶奶也丧失劳动力,刚开始他接受他们的资助,步入高中由于自卑心理作祟后

11、来不愿意接受资助,他了解孩子的所有情况,怎么能帮到这个孩子,又不至于孩子心理受到伤害,为此他找到他的班主任*中学庞曦老师,与他一起想办法,最终他们决定把资助金分批次以月考和班级各种活动中出色表现奖给他。做老师的职责让他不由分说的承担起对这些孩子心里的疏导,每次与这些孩子对接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励志演讲,从学习,生活,家庭,未来规划,从学费生活费到高三毕业假期的勤工俭学全方位的进行指导,从刚开始这些个孩子胆小、懦弱、自卑,对未来的迷茫,到资助几年后的毕业时与的对话所流露出的阳光与自信,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无限畅想,孩子们的不断进步体现出他所做事情的价值,同时感到无比的欣慰,虽然他很平凡,做不了大事

12、,可这些事对孩子们来说那是他们一生的基础,他为自己叫好,他为自己喝彩。资助的这些孩子都是*几大名校的品学兼优的孩子。每一个贫困孩子的家庭都是一个励志教育的典范,于是带着他现在的班级的学生再次走进这些孩子家庭,走进他们的生活,让“孩子们”亲眼目睹那些在苦难中的学子们是如何面对生活的,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困难的,这种设身处地的体验与感受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生活在新时代,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们,有谁曾料想到这些*几大名校的品学兼优的孩子们过的竟是这样的生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恰好是这一代孩子所缺乏的精神食粮。那一个个苦难的家庭不仅仅感动着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同时也唤醒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感恩之心,当

13、然更多的是责任。每个假期他总会带着现在的学生再次走进资助对象的家庭做回访,久而久之,他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新的教育之路。回首自己教师生涯,辛劳中孕育着甜蜜,平凡里折射出光芒。做一个有心的一线教师,做一个朴素的教育工作者,是他工作的写照,关注孩子的心理,让每个孩子在阳光下健康地成长,是他工作的信念,扎根实验,不断努力,追求卓越,让教育的生命根基夯实久远是他一生的追求。【篇二】*,女,汉族,出生于1982年11月,*县*镇*村人,在*市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做*市科学技术局网新闻编辑工作。七年来,她虽因患有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骨增生等多种慢性疾病,被鉴定为肢残患者,但一直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用实际行动,赢

14、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她先后在网络上发表救助信息,为好多残疾人、困难家庭、贫困学生等发起爱心呼吁,助力当地精准扶贫工作,唤起好多社会爱心人士参加帮扶济困公益事业,使身边许多弱势朋友摆脱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她先后做了八个贫困学生的爱心妈妈,将自己满腹的母爱倾注于可爱的孩子们身上,对接全国各地爱心人士,为孩子们寻找资助对象,把4个离家远的贫困学生接到自己家中照顾,为孩子们洗衣、做饭、开家长会、辅导作业等,主动联系每个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生活状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使孩子们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鼓励,生活中享受了母爱的温暖,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白妈妈”。她还帮忙为*县雷赤镇东至

15、村无烟煤中毒的杨庭峰夫妇,利用报纸、网络及水滴筹平台发出救援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筹集到10多万爱心救援资金,使夫妻二人得到及时救治,挽救了两条年轻的生命,是东至村民心中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活雷锋”。事迹材料:以病残之躯 投身公益暖人心她,十几年前被*医院确诊为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骨增生等多种慢性疾病,被鉴定为肢残患者;她酷爱文学并坚持自学,写出了一篇篇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诗歌,实现了走出家门的梦想,成为*市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的网络编辑;更让人敬佩的是,她多年来热心公益,屡次将残疾人、贫困户、失爱儿童的艰难困苦融于笔端,发表在朋友圈、道德公益圈和网络媒体,唤起一批批爱心人士

16、和爱心企业捐款捐物,成为身边人心目中的“爱心使者”,她的名字叫*是*省*县*镇*村人,九岁时因脚下被杜犁树上的木刺刺伤致病,久治不愈,迫使她在刚迈进初中大门就辍学了,但*自幼爱好文学并坚持写作。*年以来,她的作品先后发表于华商报、*日报、检察文学、清风等多家报刊杂志;她写的苦难亦是财富还被*电视台改编成两集电视剧播出,被*翠屏花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县志愿者协会评为“*年度原创文学”优秀作家。“我出身于贫苦家庭,曾多次接受亲人的帮助,现在很愿意为贫困家庭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的内心话。*年以来,她先后关注了*县东至村自幼双目失明,还负担全家六口人生活,笛曲表演荣获全国残疾人艺术表演一等奖的杨银鹏;还有七里村镇管村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