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

上传人:第四****人 文档编号:148785590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断创新让生成在课堂中焕发生命活力江苏常州王继伟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丰富的、复杂的课堂生成现象出现在老师眼前。面对生成,该怎么办?笔者以为,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以生成为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把师生的互动引向深入,让课堂上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一、面对生成准备好了吗面对生成,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合适的反应,长不过几分钟,短不足十几秒。仔细审视现实的科学课堂,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况,或手足无措,或茫然不知。案例1

2、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教学片断。师出示两支蜡烛,点燃,再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玻璃瓶,问如果在这两支蜡烛上分别罩上这样两个玻璃瓶,请大家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玻璃瓶中的蜡烛会熄灭,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大瓶中的蜡烛后熄灭。因为小瓶中的空气少,大瓶中的空气多。师到底会是怎样呢?让我们看实验吧!教师做演示实验师实验结果很清楚,罩上小瓶子的那根蜡烛先熄灭,罩上大瓶子的那根蜡烛后熄灭。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生1小瓶内空气少,所以先烧完,大瓶内空气多,所以后烧完。生2燃烧需要氧气,小瓶内氧气少,所以蜡烛先熄灭,大瓶内氧气多,所以蜡烛熄灭得晚一些。师也就是说,同学们都认为燃烧需要空气。那么瓶中的空气

3、是不是全部被烧掉了呢?瓶中到底还有没有空气呢?接下来,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个问题。案例1中,生1和生2两位同学的发言是有差异的,这反映了两位同学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分析生2的发言,我们可以判断,该同学在课前已对空气的成分这一知识点有所涉猎,在走进课堂时,他不再是一无所知。教师可通过追问该同学空气和氧气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在第一种猜想瓶中的空气用完了,所以蜡烛熄灭了的基础上,产生又一种猜想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蜡烛熄灭是因为瓶中的氧气用完了,但瓶中的空气并没用全部烧完,里面应该还有空气。但教师压根就未发现这一课堂生成资源。案例2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红墨水滴到热水和冷水中哪种情况扩散得快

4、这一问题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接着让学生用实验来探究。本来绝大部分学生的猜想和教师心中的结论是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但是,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红墨水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这一结论与学生事先猜想的不相符,也出乎这位教师的意料。于是,这位教师要求学生重做一次实验,其结果更是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有近半数的小组实验结论为红黑水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该教师慌了,他给学生下了结论,判定是他们将水杯晃动了,红墨水应是在热水中扩散得快呀,接着马上转入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面对课堂生成,这位教师表现得有些手足无措。意外既然发生了,我们应将坏事变好事,应该抓住机会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实验,同学们却得出了完全

5、不一样的两种结论呢?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影响红墨水扩散快慢的因素是多样的,做对比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变量。二、把握生成可以这样做课堂教学要重视预设,更要重视生成,以促进课堂的动态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1借一双慧眼重视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其范围包括认知水平、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人际交往、实际操作、独创等。只有重视课堂观察,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捕捉到更多的稍纵即逝的生成性信息,并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灵活地处理教学环节,重组教学方案,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案例3在进行斜面的实验教学时,我先用投影向学生讲解实验方法。

6、讲解的同时,我不忘观察每一位同学听讲是否认真,脸上是充满信心还是茫然无知,因为我知道这样一些信息对后续的教学意义重大。忽然,我发现两名学生已用木板搭出了一个斜面,用弹簧秤钩着重物正想爬坡。看到这一现象,我意识到,自己讲得太多了。于是,我停止了讲解实验方法,而是让其他同学也先试着做一做。结果,通过实验,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结论五花八门,有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的斜面越费力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越长越省力在斜面长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越高越费力等。正是重视了课堂观察,这位教师才能迅速发现有两位同学不守规矩未等教师发号施令便动起来,并冷静地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自己讲得太多了,灵活处理

7、教学方案让其他同学也先试着做一做,才使学生真正动起来。2试一试太极拳将问题返还给学生将新生成的问题返还给学生,是处理生成性资源的有效策略。原因有两点首先教师要在短促的时间里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资料,迅速地形成应对的策略和引导的路径,需要一个反应思考的时间,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学生对该话题的真实思想。所以,将问题本身返还给学生,无疑会使教师获得喘息的机会,从容不迫地在内心整合学生的发言,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巧妙的引导方法。其次,问题从学生中来还回到学生中去,这有意或无意的举动正契合了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案例4在认识磁铁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磁铁有南北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

8、结论时,一学生突然插嘴说老师,我觉得这个结论不对。这儿就有两块磁铁其实是一块摔成两段的磁铁,断的一头在蓝色一段的中间,你看它们怎么同极相吸?这位同学边说边拿同颜色的两头相接近,结果是同颜色的两头吸在一起了。这一结果也引起了一部分同学的认同。此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但也没有对这一插嘴置之不理,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对呀,这两头都是蓝色标志,应该是同极相斥,但为什么会相吸呢?将学生引向讨论中。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一块磁铁断掉后,每块都会有两个极,那块都是蓝色标志的磁铁它也有两个极,刚才同颜色相吸的那头可能就是北极,所以相吸了这一假设,然后,用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设。3打一打预防针生成也可以预设教

9、学的生成性,是否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亘古不变的至理。我们完全可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一旦我们做到尽可能地把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教学预设中来,才可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案例5有位教师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四上教材我的小磁铁一课时,为了解决自由转动这一知识难点,事先在学生探究材料中进行了有意识的预设,准备了一支生锈的顶针。在随后的探

10、究中,学生果然提出了疑问我们的磁针为什么不能指示南北方向?于是,教师便把这一组的材料在实物展示台一一出示,请大家来帮忙解决。不久,有位细心的学生举起了手,胸有成竹地说老师,我知道原因了,是因为顶针上生锈了。接下来学生自己想办法除去了铁锈。一阵惊讶声之后,学生终于使磁铁重新转动起来。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此时的磁铁转动情况,并得出自由转动的特点。最后,笔者以这样一个观点作为文章的结尾过度生成的课堂,将会是没有效率的课堂。因为,生成毕竟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为师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富于挑战的话题,达到解放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应该以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