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新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776498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新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新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新修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兴化市沈伦中心校 范宝强 225715 一、教材简解一、教材简解 反比例的意义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与反比例里的 一节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正比例意义和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 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让学生通过 尝试、比较、迁移、归纳、实践等过程结合实际情境认识反比例的量,这是本节 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继续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习的数量关系 的认识,进一步学会从量变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函数的 思想。 二、目标预设二、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

2、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 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能根据给出的有反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像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 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 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 现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 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三、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难点: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 法。 四、设计理念四、设计理

3、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 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时依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 平出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 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正比例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 极主动去建构新知,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观察、思考、 感知、交流、比较、归纳等数学教学活动,探究新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五、设计思路五、设计思路 2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 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先用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 究热情

4、和兴趣,接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积极主动地 亲身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自主探 究过程。再让让学生进行直观操着,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数 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最后让学生运用数学回归现实生活,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活动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讲完手指头帽子的故事后,我问 他们,“为什么同一匹布,裁缝说做 1 顶帽子可以,2 顶帽子也可以,做 3 顶、4 顶、5 顶.10 顶都可以呢?” 同学们争先要

5、说出自己的看法。 因势指出:“像这样的几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叫它成反比例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反比例关系! 【设计说明 : 通过故事,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中去 ; 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活动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情境 1:体育老师让我们全班 48 人到操场上排队,每排人数和排数如下表: 排数246812 每排人数2412864 情境 2:老师用 60 元购买笔记本,购买笔记本的单价和数量如下表: 单 价 /( 元 / 本) 123456 数量/本603020151210 (1

6、)从以上情境的两个表格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有什么 发现?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表中的两个量相关联的吗? 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 是什么? 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 会有怎样的规律? 3 (2)说出你的发现和猜想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研究过程与结果 (1)观察数据: (2)分析数据:(每杯果汁量和分的杯数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每杯分的果汁 量变化,分的杯数也随着变化。) (3)发现规律:(2300=600 3200=600 4150=600 ) 4、引导归纳反比例的概念 1比较一下情境(1)和情境

7、(2),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 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归纳概括反比例意义的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一种量扩大 (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两种量相对应的 两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 关系。 如果用字母 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积(一定),情境 1、情 境 2 所讲的数量关系可以概括成怎样的式子? XY=K(一定) 【设计说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 单纯的讲授更有效,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课程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线既体现了 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课程理念,

8、又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活动三:直观操作,加深理解 活动三:直观操作,加深理解 1.各小组内的每人在方格纸上画的一个面积为 12 cm2的长方形并将长和宽 的数据填入表中,再观察讨论,你认为在上表中,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面积/cm21212121212 长/cm126432 宽/cm 2.各小组内的每人在方格纸上画的一个宽为 2 cm 的长方形并将长和面积的 数据填入表中,再观察讨论,你认为在上表中,面积和长成比例吗?说出自己的 判断及其理由。 长/cm128643 宽/cm22222 面积/cm2 4 3.各小组内每人在方格纸上画的一个周长为24 cm的长方形并将长和宽的数

9、 据填入表中,再观察讨论,你认为在上表中,长和宽成比例吗?为什么? 周长/cm2424242424 长/cm108642 宽/cm 4.把这三张表在方格纸制成图像看看是什么样子?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1)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2)是怎么变化的? (3)在变化过程中什么不变? (设计说明:让学生算一算、画一画、想一想、绘图像,充分利用图形所具 有的几何直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简明化,通过数形结合的方 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通过比较不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 解能力,也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 活动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活动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圆柱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 (2)运动员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4.c=4a,c 和 a。 (4)1.7:x=y:15,x 和 y 成什么比例关系? (5)甲数和乙数互为倒数,甲数和乙数成什么比例关系?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设计说明:让数学回归生活,体现课程的开放的课程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