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学院2004年专业试题(经济学)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8776284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6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商学院2004年专业试题(经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天津商学院2004年专业试题(经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天津商学院2004年专业试题(经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天津商学院2004年专业试题(经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天津商学院2004年专业试题(经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商学院2004年专业试题(经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商学院2004年专业试题(经济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天津商学院 2004 年专业试题(经济学) 天津商学院 2004 年专业试题(经济学) 专 业:政治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课程名称:经济学 专 业:政治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课程名称: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部分(75 分) 一.解释下列各组概念(每题 6 分,共 24 分) 1.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 4.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三.论述题(31 分) 论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调

2、节和计划调节。 西方经济学部分(75 分) 一.解释下列各组范畴(共 20 分每题 4 分) 1.供给与需求 2.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3.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 30 分) 1.西方经济学家对公平标准的理解(8 分) 2.要素最佳投入组合及其条件(7 分) 3.凯恩斯对货币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8 分)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7 分) 三、论述题(25 分) 试析西方经济学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过程及其理论与实践原因 参考答案 天津商学院 2004 年专业试题(经济学) 参考答案 天津商学院 2004 年专业试题(经

3、济学) 专 业:政治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课程名称:经济学 专 业:政治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课程名称: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部分(75 分) 一.解释下列各组概念(每题 6 分,共 24 分) 1.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 政治经济学部分(75 分) 一.解释下列各组概念(每题 6 分,共 24 分) 1.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 (1)价值尺度是商品价值的衡量标准。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 2 量是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内在尺度。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 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外在尺度, 它是商品内在价值 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4、。 (2)价格标准是被确定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划分。 (3)货币作为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它们的区别是: 第一, 前者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 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第二,前者 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发生的, 不依存国家的权利, 后者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 第三, 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 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而作 为价格标准和劳动生产率变化无关。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固定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 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那部分资本,也就

5、是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等劳动资料 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全部一次投入生产过程,价值也一 次转移的那部分资本。具体地说,投在原料、材料、辅助材料上的那部分资本。 (3)固定资 本和流动资本都属于生产资本, 是按照生产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 本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二者价值转移的方式不一样。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逐渐 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流动资本的价值是一次全部加入到新产品中去的。第二,二者周转 时间不一样。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比较长,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较短。固定资本 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可以周转多次。第三,二者回收方式和期限不一

6、样。固定资本是一次预 付,分批逐渐收回,全部价值的回收期间较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全部价值 的回收期限较短。第四,二者的物质更新方法不一样。固定资本的多种物质要素在发挥作用 的时间内,不需要不断购买和更新,而流动资本的多种要素,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 要不断地在实物形式上更新。 3.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3.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 (1)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 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 机构成。对于同样大的投资,在农业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大于工业。但农业资本家所实际 得到的剩余价值只能是相当于工业中

7、的平均利润, 因而全部农产品中的总剩余价值要大于总 平均利润,农产品的总价值要大于总生产价格。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2)级差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气候、雨量、光照、地理位置等的不同,或在同 样面积的土地上不断投入同样多的生产要素所得到的不同产量或收益而产生的地租。 级差地 租是由于决定产品价格的劣等地的被使用与优等地之间产生的差额。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 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 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 即级差地租和级差地 租。 4.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4.市场体系与市场

8、机制: (1)市场体系是由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市场相互联结、 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一个完整健全的市场体系,应当既包括一般商品市场(如生产 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 ,又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如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 技术信息市场等) 。市场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市场体系的完整性;市场体系的开放性; 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市场体系的竞争性;市场体系的有序性。 (2)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 运行中形成的以价格、 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机理。 由 于市场调节是在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信号的变化,以及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因 此,人们往往约定俗成地把市场机

9、制的内容分解为价格(包括利率、工资)机制、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有两个特点:一是调节的自动性;二是利益的制约性。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答:答: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量成正比, 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由商品价值量的内在特点决定 的。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时间是劳动量衡量的天然尺度。因此,

10、商品的 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 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因为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作为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本身具有一般性,因此,决 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只能是一般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否则,同种商品就 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 因此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越多, 劳动量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越大。 (2)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有两种 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

11、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单位 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 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 表明劳动生产率越 高;反之,表明劳动生产率越低。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 同 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但是,如果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 劳动生产率越高,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 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越少, 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 反之, 劳动生产率越低, 则会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高。 两者的关系应根据具体的条件具体分析。 第一,劳动生产率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呈反比关

12、系,劳动生产率提高,则生产该产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就能够会减小。 第二, 个别厂商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 则这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减小单位商品的价 值量。但该厂商的一定时间生产的价值总量会增加。 第三,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呈反比关系,劳动生产率提高后,整个部门 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即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会影响价值总量的变化。 2.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答: 2.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答:平均利润率是部门竞争的结果。 (1)不同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周转速度等因素不同,利润率应是有差别的。这种 现象在资本主义初期曾经存在。 但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却不是这样

13、, 实际上从较长时期看各 个部门的利润率是基本相同的。 而且现实生活也只能如此, 否则利润率低的部门则无人去经 营。 这种劳动价值理论与利润平均化在表面上的矛盾应如何解决?马克思的分析表明, 是部 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2)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部门内部的竞争,它使个别劳动时间 折算为社会主义必在劳动时间; 另一种是部门之间的竞争, 指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 为争夺最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 哪个部门或行业的利润率高, 其他部门的资本就会 向这里转移,其结果必须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向于平均化。这是因为,通过资本的 转移,资本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

14、变化。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 扩大;相反,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供给不断扩大,需求相对缩小,必须使价格下降,并导致 利润率下降;相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的转出而使利润率提高。当资本转移使这 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出现反转时, 那么资本转移也就要出现倒流。 一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 自发调节利润率出现反转时, 那么资本转移也就要出现倒流。 一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 发调节利润率趋于基本平衡时,即形成平均利润率,资本转移才会趋于停止。 (3)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 总预付资本的比率,而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

15、润,即平均 4 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 值总额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 削关系。同时,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因为从全社会来 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 三.论述题(31 分) 论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 答: 三.论述题(31 分) 论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 答:社会化生产要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比例分配,即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在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两种实现方式: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 (1)市场

16、调节 市场调节是最先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资源配置的实现形式。 市场 调节资源配置, 市场价格是重要的经济杠杆, 市场调节是按市场价格波动调节各种微观经济 单位产需衔接过程并自发地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实现形式。 市场调节根源于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的客观存在, 市场调节对企业作为市场主 体微观经济活动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在市场经济中,劳动生产率 髙的,个别价值较高的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样,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在市场机制调节下,从切身利益出发,便会主动地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以提 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第二,引导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企业作为市场调节信号的 接受者,主要通过市场价格的涨落,观察市场供求的行情状况,确定生产要素组合,安排和 调整自己的商品经营方面、品种、数量和规模。 第三,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