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泸水市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8771076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泸水市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云南省泸水市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云南省泸水市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云南省泸水市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云南省泸水市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泸水市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泸水市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文科地理期中试卷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区域之间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B. 每一个区域都有明确的的边界C. 区域都是按照人们主观意愿划分的 D.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行政区 自然带 热量带 干湿地区 三江平原 山东省青岛市 长江流域A B C D 中共十八大报告论述了“生态文明”,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回答3-5题3“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

2、展4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念的是( )A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B扩大地下水开采,满足城市发展需要C围湖造田,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 D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5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含义包括 (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之路 B.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和协调发展C.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传统产业 D.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读“倒U形区域发展规律图”,完成6-7题6关于图示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工业化为主体的发展阶段B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C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3、D体现了不平衡平衡不平衡7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仍处于图中哪一阶段( )A B C D下图为“某产业园生产链示意图”,读图完8-9题。8该工业园区产业链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9 该产业园实现了( )A. 不同生产环节中能量循环利用 B. 增加橡胶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C. 缩短产业链,减少了能源消耗 D. 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读下图,完成1011题10.关于该地区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植被覆盖率高 B.河网密布,以水稻种植业为主C.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 D.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水电11.从图中信息看,该地区

4、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13题。12.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C.森林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13.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是()耕地面积增加 水库面积增加经济林面积增加灌溉面积增加A. B. C. D.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14.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 B.C. D.15.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

5、地形 C.水文 D.生物16.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1718题。17.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A.能源和矿产 B.市场和腹地C.人口和技术 D.城市和交通18.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C.加大对原料导向型企业的投资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读中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出口天然气管道和沿线环境建设规划图,回答1920题。19.下列关于中亚三国出口天然气管道和沿线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6、)A.滨里海输气管道输送的是哈萨克斯坦的陆上天然气资源B.跨里海输气管道、纳布科输气管道沿线气候环境更恶劣C.土库曼斯坦印度输气管道的环境意义主要是促进沿线降污减排D.中亚中国输气管道天然气消费地主要是我国新疆20.东、南、西、北4个方向天然气外输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利于中亚()A.发挥中亚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的发展B.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C.增加中亚资金流出量,进一步发挥区域协调效应D.保护植被,根本上改变区域气候特征读Z河流域示意图,回答2122题。21.关于图中Z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Z河流是我国汛期最长、水量最大的河流B.河流流经青藏高原、云

7、贵高原和珠江三角洲C.位于我国东南部,向东流入东海D.流域水系主要由西江、东江和北江组成22.关于图中N工程的电力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电B.以水电为主,以火电为辅C.以火电为主,以水电为辅D.火电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2324题。2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的有利条件有 ( )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利用京杭大运河,节省投资调水之前沿线河湖治污已初见成效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中,可调长江水的水质最好 A B C D24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 )A可解决华北平原盐碱化问题 B可提高社会对运

8、河沿岸环境保护的关注 C可改善黄河以北的大运河航运条件 D可缓解甲地的用水紧张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25-27题。25.关于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26.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B.污染严重,水质差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27.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2830题。28

9、.下列对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错误的是()A.河流年径流量较大B.河流的汛期较长,主要集中于夏季C.冬季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D.河水以雨水补给为主29.该河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有色金属原料丰富廉价水电经济发达,基础好科技发达廉价水运A. B. C. D.30.近年来,该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该问题的出现与下列现象基本无关的是()A.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需水量大增B.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C.水体污染严重,许多水体水质下降D.气候变得干旱,降水减少二、综合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20分)材料一黄河上游区域自

10、然条件和资源状况分布图。材料二 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1) 据材料一,说出甲区域河流的开发利用方向并分析其原因。(6分)(2)据材料二,分析图中甲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3)据材料二中甲地区工业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6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材料二:东北平原某地生态农业示意图(1) 据材料一,简析东北地区大面

11、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6分)(2)据材料一,说出A、B区域粮食作物生产的有利条件。(8分)(3)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东北大豆产区近年来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推广,试分析材料二中生态农业模式的好处。(6分)答案:1、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 D 2.B 3.C 4. A 5.B 6.C 7.B 8.B 9.D 10.C11. C 12.C 13.B 14.A 15.D 16.B 17.A 18.D 19.C 20.B 21. D 22.B 23.C 24.B 25.D 26.C 27.A 28.C 29.A 30.D 2、 综合题31.(20分)(1)图中甲区域有多条支流注入,水量

12、大;又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区,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所以该区域河流应该建设水电站,开发水能。(6分)(2)地表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多暴雨等。(8分)(3)煤炭、稀土、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承东启西,位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国家政策支持。(6分)32.(20分)(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6分)(2)有利自然条件:地处东北平原,平坦开阔 ;夏季热量丰富,雨热同期 ;松花江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 ;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工业,交通,市场,人口(8分)(3)缓和饲料、肥料、燃料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 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