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020年10月整理).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8761196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PTX 页数:10 大小:6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020年10月整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020年10月整理).ppt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经过三个星期的教学,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单元的知识 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作业质量、小测的反馈信息,本单元掌握较好 的知识点有:面的旋转、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长方形、 三角形旋转一周后得得到一个圆柱、圆锥,会利用公式底面积乘以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以及 利用底面积乘以高再乘以三分之一得出圆锥的体积。在体积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类比(绿 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原文地址 积乘以高,然后让学生通过猜测、尝试验证等手段

2、,让学生推导出圆柱和圆锥的公式,所以 学生记得特别牢固,这一点在日后的教学继续发扬。 同时,本单元出错较多的地方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因为学生在求表面积时,没有 很好地理解这个圆柱是求两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求一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 或者只求侧面积,所以经常列式出错,以及计算准确率不高 但总的来说,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教学目标已达到,部分知识点学生没有完全掌 握的,在期末复习中查漏补缺。 面的旋转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学习: 一、从“静态 动态”,即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 过程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

3、念的重要途径。 二、从“整体辨认 局部刻画特征”,鼓励学生在以前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 础上,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同时,对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的认识,使学生对面的认识从平 面过渡到曲面,这是认识上的再一次上升。 三、从观察圆柱、圆锥实物到认识它们画在平面上的“图”。体现的是“点动成线”“线动 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关注“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知识。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堂上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 的生活经验,感受到“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首先设计了一个利用自行车车轮转动体 会“点的运动形成线”的活动,即在自行车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

4、观察彩带随车轮转动的情况, 发 现 彩 带 转 动 后 ( 绿 色 圃 中 小 学 教 育 网http:/WWW.Lspjy.cOm 原 文 地 址 结合这些生活现象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第一幅图是“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1,2,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点的运动形成线”;第二幅图是“雨刷运动时的情况”, 引导学生感受“线的运动形成面”;第三幅图是“转门”,引导学生感受“面的旋转形成体”。在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 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准备了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

5、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把点、线、面的运动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想象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另外,对于教材中通过旋转形成的几何体中出现的球和圆台,让学生在 “面旋转成体”的过程中增加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认识这两种几何体。课堂 上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球只要求学生认识,不要求掌握特征;圆台不出名称,只要学生能 连线,知道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形成的就可以了 圆柱的表面积课后反思 为了能充体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我精心安排了观察、操作、讨论交 流、应用等教学活动,同时积极营造愉快、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反思整堂课程教 学主要

6、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打破传统教学,灵活合理地重组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数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 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一道生活例题,分步教学。备课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 内容重新组合,合理把握教材,力争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 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后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了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 练习。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与教材。 例题并没有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 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7、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合作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 探求新知。 1、直观演示与实际操作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表面 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 算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终发现圆柱的侧 面展开图有多种形式,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沿高线展开;另外实践中使所有图形进而转 化为长方形。实现教材的

8、回归,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3,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惯穿始终。而且使练习随 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具体做法是:在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积的公式 后,安排学生强化训练:紧接着又复习圆面积公式,训练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计算所得 的 数 据 , 合 ( 绿 色 圃 中 小 学 教 育 网 http:/WWW.Lspjy.cOm 原 文 地 址 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实际生活问题的引导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三、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

9、法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上把侧面积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 放手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猜想和实验,最终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和思考,探讨出了侧面 积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我大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测量、动手实践,使学生处于学 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 四、较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讲练过程中,动态课件演示,并闪烁所求底面和侧 面。将直接的告诉条件和问题变成动态的先后展示,不仅做到思路清、

10、方向明,而且极大地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将生活中的罐头盒、笔桶、圆柱立柱等实物“搬” 到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实际计算意义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 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课后拓展、知识设计联系实际。 安排有:只有侧面的圆柱形;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形;两个底面都有的圆柱形。设计题目的 计量单位有所不同。课后习题层次加深,始终以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及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主线。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我整节课的板书安排不够合理,书写有些潦草! 二、实践操作时间安排有些急。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操作 慢,展示推导的过程有些短促,导

11、致个别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三、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 费力;小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4,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余干县实验小学徐燕萍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通过这节 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知。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并强调长方体、正方体的 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

12、高,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 “圆柱体是否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激发学生好奇心,独立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 愿望。这样联系旧知,导入新知,思维过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学生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 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亲身参与操作,先用小刀把一块月饼切成一个圆柱体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 12 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圆柱体就转 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找一找: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是圆柱的什么,高 是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

13、体积,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课件展示,加深理解。 ( 绿 色 圃 中 小 学 教 育 网 http:/WWW.Lspjy.cOm 原 文 地 址 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圆柱体也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来得出体积公 式。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 32 份、64 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虽然能说出“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 体。” 但是,到底拼成的图形怎样更接近长方体?演示动画后,学生不仅对这个切拼过程一 目了然,同时又加深理解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转化方法。 四、分层练习,发散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14、,进行分层练习,拓展知识,发散思维。如:已知圆柱底面 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 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侧面积和高,怎 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已知圆柱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等。 但是不成功的地方也有,如学生在操作时有些学生拼的不是长方体,而是其他的形状,这里 由于是上公开课的原因就没有有针对性的讲解,只做到了多数学生的指导而没有做到面向全 体学生,这点我觉得在课堂上很难做到。 总之,通过这次的国培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和课堂技能都有了新的认识,感谢国培!,- 我们发现教材把比

15、的认识放到了六年级的上学期,学完了百分数之后就认识了比,而删除了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以及应用正反比应用题。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图片),加入了变 化的量(图片),、画一画(图片)、探究与发现(图片),等内容。 为什么加变化的量、画一画、探究与发现等内容?,5,由困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课标中,更强调了通过绘图、估计值、找实例交流等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活动,帮 助学生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为以后念打下基 础。学生绘图的过程可以说是他亲身体验的过程,是他“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 世界的过程”,只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

16、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体会、理解两个变 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加深了对函数的认识。多种研究也表明, 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 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 应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函数图像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变量的变化关系,并且利用 规律解决问题,更好的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可以从课堂和课后的作业中找到答案。,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 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 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到了大学还在继续着对函数的学习,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只是对函数的最初级的最浅显的认 识,但却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函数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