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748853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4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修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 “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

2、;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 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 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 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 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 李 清照) 二、作者简介二、作者简介: 柳永 (约 980-约 1053 年

3、),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 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 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 着流浪的生活。54 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 之南门外 。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 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 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

4、,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 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 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板书:雨霖铃 柳永) 三、词牌由来三、词牌由来: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 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 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 (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

5、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 面对着长亭, 正是傍晚时候, 一阵急雨刚刚停歇。 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 没有好心绪,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 船夫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凝望, 满眼泪花, 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 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 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 是一望无边。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 面对着长亭, 正是傍晚时候, 一阵急雨刚刚停歇。 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 没有好心绪,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 船夫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凝望, 满眼泪花, 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 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

6、回去南 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 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 天, 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 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 (相 爱的人不在一起, )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 天, 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 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 (相 爱的人不在一起, )我料想即使遇到好

7、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 (板书) 3、分析鉴赏、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关键词:意象 意境意境 修辞修辞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情景关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板书 : 寒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板书 : 寒蝉-悲凉,长亭悲凉,长亭-离别,骤雨离别,骤雨-凄冷, 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凄冷, 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关键词:意象 特点 作用 赏析赏析A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

8、声若断若续 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B 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 C 骤雨:凄冷(身 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 阵雨刚停, 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 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 地点, 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 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 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 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 括埋下伏笔。 “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 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板书: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板书: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

9、催发: 浸透留恋的深情。) 关键词关键词:写实笔法 矛盾之处 情感 赏析赏析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 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都门帐饮” ,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 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 ; 可这时候, 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板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板书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白描,柔情蜜意) 关键词关键词:表现手法 表现情感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0、赏析赏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 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这两句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临 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 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课堂活动课堂活动 : 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 ,其实有千言万语。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 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你能试着代他说两句吗?请展开想象替永哥说出心里话, 和大家分享。 参考

11、参考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娘子,我这一去 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还再见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板书 :烟波暮霭楚天迷蒙辽阔,反衬孤寂) 关键词关键词:意象 特点 表现手法 情感 赏析赏析“念去去”道出了凝噎在喉的内心独白。采用了借景抒情,以 虚景写实情的 手法。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种迷蒙辽阔 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虚写, 而不

12、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 “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 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 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 课堂活动课堂活动 : 此处一别,此人以后的生活如同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壮阔的楚天 却不知走向何方。当词人感到无尽渺茫、无限伤悲的时候,请用一句古诗来劝慰他。 参考参考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情若是长 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人有悲欢离合。 。 。千里共婵娟” “天涯何处

13、无芳草,何必只在青楼 找”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主题:伤离别 词眼) 关键词:关键词:主题 景情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 赏析赏析 : 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 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 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 “冷落清秋节” ,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今宵酒醒何处?杨

14、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愁苦,柳-寂寥,风-清冷,月-破碎 虚写,烘托孤寂惆怅的心境) 关键词:关键词:意象 象征含义 表现手法 情感 赏析 赏析想象画面 :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 高挂梢头。 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 : 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 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寂惆怅的心境。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

15、离情别 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被称为“古今俊语” 。 “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 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 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 : 岸边 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柳柳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

16、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一丝柳,一寸柔情” , 诗经 年 年 柳 色 , 灞 陵 伤 别 。 乐 游 原 上 清 秋 节 , 咸 阳 古 道 音 尘 绝 。 -李白忆秦娥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周紫芝.踏莎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以柳衬情的名句。柳留。 月月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 人的愁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 人的愁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望月怀远 张九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