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词类(2020年10月整理).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8724294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PTX 页数:71 大小:24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的词类(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古汉语的词类(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古汉语的词类(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古汉语的词类(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古汉语的词类(2020年10月整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的词类(2020年10月整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的词类(2020年10月整理).pptx(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语 法,1,第一章古汉语的词类,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即根据词和词之间的结合能力而划分的类。如根据 是否能受数量词修饰并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划分出普通名词 这一类。在划分词类的过程中,词义也可作为一种虽不严密,但却迅速的判定依 据。如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等。 关于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传统的词类的划分方法,将 古代汉语的词类比照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汉语 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它有它的独特特点,而作为承接着主要语法功能的词, 必然会带有这种特点(词无定类)。但是现阶段的词类的讲解,主要简单套用西 方已有的现成的语法体系,使我

2、们现阶段的研究陷入了很多矛盾的地方。所以一 部分专家主张重写汉语语法。但是事实上,在汉语中,不但一词多义,而且一义 也有不同用法。因为词义不同,用法不同,便影响它的词类。所以前人称之词无 定类。在古代汉语中,虽然有不少词类活用现象,但是能活用的也就是少数词, 并且活用的范围十分有限。所以词是可以划分为固定的类型的。 古汉语的词类首先根据能否单独充当结构成分而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凡 是能够单独充当结构成分的是实词,反之是虚词。从词义的角度看,实词主要是 用来表示词汇意义(实际意义,概念),虚词主要用来表示语法意义(表示概念 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等)。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又可把实词划分

3、 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后两者有的归为虚词)。虚 词的分类一般有(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叹词。 因为在古汉语中的虚词地位特别重要,我们将重点介绍,对于实词我们只作 简单的介绍, 名词名词包含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个小类。 从语法功能看,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要活跃些。 动词 动词包含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能愿动词三类。 形容词 包含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在古汉语中,性质形容词 以单音节为主(也不部分双音节词),状态形容词以双音节为主(也有部分单音 节词)。,2,古代汉语,语 法,数词包括基数词、序数词和概数词三类。 量词量词分为物量

4、词和数量词两类。 第一节副 词 一、副词的性质。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 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 立充当句子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面,但是它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 一种实事或实情,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这是它 同其他各类虚词相似的一面。 二、副词的分类 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状语和补语根据副词所表 示的意义,它大致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肯定否定 副词、谦敬副词(表敬)的六类。 1程度副词程度副词用以表示事物性质和动作行为的程度,其

5、程度分为 程度高、低和加强(程度加深)三种。 表示程度高的副词有:“极”、“最”、“至”、“甚”、“尤”、“太”、“殊”、“孔”、 “良”、“颇”、“绝”等。如: 秦女绝美,王可自娶,而更为太子娶妇(史记伍子胥列传)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诗经七月) 涉浅水者见鱼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 表示程度低的副词有:“少”、“略”、“稍”等,意思是稍微、略微等。如: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注意,颇,也可表示程度低)(史记刘敬、叔 孙通列传)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项羽以故疑范增,稍夺之权(汉书项籍传

6、) 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有“益”、“愈”、“弥”、“滋”、“加”等,意思是“更加”、 “更”等,如: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3,古代汉语,语 法,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范围副词 用以表示事物性质和行为动作的范围,其范围大致有全部、局部、共同和互相 三种。 表示全部的副词有“皆”、“俱”、“咸”、“悉”、“尽”、“都”、“共”、“毕”、“举” 等 ,意为“全”,“都”。如: 是故有天下七十二圣,其法皆不同(吕氏春秋察今) 其妻问所与饮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上) 表示局部(限止范围)的有“特”、“

7、徒”“第”“直”“止”“但”“独”“仅”等, 意为“只”,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注意“独”作为范围副词,意为“只”,还可作情态副词,表反问语气,如: 太尉起,拜贺朱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 (史记吕太后 本纪)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史记魏公子列传) “仅”作范围副词言其少,意为“才,只”,这是古今一致的,但在唐代诗文 中“仅”还可用在数量词谓语前,表

8、示接近于某一数量,有将近、几乎、差不多达 到的意思(音,去声),如:初守雎阳时,士卒仅万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共同和互相,如: 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在副词中数量最多,根据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快慢、连续、频率等,,4,古代汉语,语 法,时间副词可以分为已然、将然、正在进行、开始最末、久暂等五种。 表示已然: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过,这样的副词有:尝、既、已、业等,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既

9、来之,则安之(论语季世) 表示将然的副词有:行、将、且、等,意为“将要”,如: 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示正在进行的副词有:方、适、会、属等,意为“正、正好、恰好”等,如: (灌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战国策燕策) 表示开始和最末,如: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虹始见,萍始生(礼记月令) 表示久暂的副词,如: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仪礼士冠礼) 4情态副词 用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情貌和状

10、态,可大致分为素常、疾徐、适逢、频数、其他 五种。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史记项羽本纪)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史记酷吏列传) 忌不自信,复问其妾(战国策齐策)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左传成公二年) 注意:岂、宁意相同,和句尾语气词“乎”、“哉”等相呼应,表示一种反诘语 气,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5,古代汉语,语 法,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盖”作情态副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有引起下 文的作用(有人称发语词),二是放在句前或句中,表示一种不肯定的语气,相当 于“大约”、“大概”。如: 盖钟

11、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司马迁报任安书)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殆”作副词用法有二,一是表示推测语气,“只怕”、“也许”;二是有“几乎”、 “差不多”的意思。如: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经七月) 数日有众十万,遂连陷郡县数十,众殆百万,四方大震(容斋随笔方腊起 义) 5肯定、否定副词 用以表示谓语的肯定与否定,大致可以分为肯定、否定、禁止、估量四种。如: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十四年)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 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史记大宛列传) 注意:(1)不

12、、弗用法大致相同,表示一般的否定,但“不”的否定范围宽(动 词、形容词),弗的否定范围窄,一般只限于及物动词,如: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 不介马而驰之(左传鞌之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 总之,凡是用“弗”的地方都可用“不”。 (2)“勿”和“毋”(古书常作“无”),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勉,意 为“别”、“不要”,如: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但用在陈述句中,不再表“禁止”,意思和“不”差不多,如:,6,古代汉语,语 法,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

13、家可以无饥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非(匪)字否定的是它后面的整个谓语,如: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 6谦敬副词 用以表示自谦和对他人的恭敬,没有具体意义,分为尊人(恭敬)和自谦两类, 表示尊敬的副词有:请、幸、敬、谨、惠、烦、辱等,如: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非攻) 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窃、敢、忝、猥、伏等,如: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魏书)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14、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表示谦敬的副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里有时还有使用,如“欢迎惠顾”、“垂询” 等,询问别人的姓氏要说:“您贵姓?”或“请问尊姓大名”称别人为“大作”、 “贵府”、“令尊”、“令爱”、“令堂”、“令郎”等。自谦的称自己的作品为“拙 作”,“拙荆”、“犬子”,请别人给自己的作品提意见,“惠正”、“雅正”、“斧正”, 别人对自己的夸赞称为:“错爱”、“谬赏”等。 第二节、代词 古汉语的代词有称代和指作用,根据其意义侧重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人 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此外,还有比较特殊的代词:一是无定代 词“或“、“莫”;一是辅助行代词“者”“所”。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

15、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人称代 词有时不一定指人,如果把人之外的东西人格化了,也可以使用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 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卬(ng)”等七个。其,古代汉语,语 法,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 了。”如: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卬”,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下面看几个例子。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

16、庇焉, 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 句意是:从前我说过:”你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封地,来保护好我自己, 这就行了。现在我知道不够了,从现在起我请求,即使我的封地,也要听您的意 见从事。为:动词,治理。家:卿大夫的封地。古代诸侯和大夫靠封地采收赋税, 所以封地又称采邑、食邑或封邑。 左传案之战:”曰:余病矣。” 我受了重伤。古代疾、病是两个词,疾,是小病,病是病重。 三国志:亮疾病,卒于军。” 居,予语汝!(庄子齐物论)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 誓)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人家都涉河,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朋友。 注意: (1)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 称谓了。”如: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卬”,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2)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语、宾 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在魏晋之前,“吾”字很少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