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716524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5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新人教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课时分层作业 (十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建议用时: 45 分钟 ) 学业达标练 1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 A 消费者体内的碳能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但无机环境中的碳不能直接进入消 费者体内。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 ) 【导学号: 62672230】 A非生物界中循环的碳 B大气中CO2中的碳 C食物中有机物里的碳 D燃料中的碳 B 人体中的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方式获得的,直接或

2、间接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而有机物的合成需以CO2、 H2O为原料。 3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参与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过程增强后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减少大气中的CO2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 D人类减少对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B 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 分解有机 物,释放 CO2进入无机环境。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草) 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 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碳在生物体内( 生物群落内 ) 主

3、要 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大气中CO2含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 因,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缓解温室效应。 4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 单向的循环的逐级递减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AB CD 2 D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指元素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的,反 复出现的,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5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 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过程 D 由图可

4、知: A 代表分解者,B代表生产者, C 代表消费者;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形成 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6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下列有关物质与能量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 62672231】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均可循环利用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D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A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A正确、 C错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可循环利用,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B错误;在自 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D错误。 7 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 错误的是

5、 ( )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 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 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 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落叶的腐烂情况 C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有微生物,因此实验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对照组 土壤保持自然状态。 8如图表示a、b、c 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情况,则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强弱依 次是 ( ) 【导学号: 62672232】 3 Aabc B cba Ccba D acb A 森林中土壤有机物是植物落叶经风吹日晒形成的颗粒或碎屑,分解者再将其分解成 无机物,所以根据落叶供给量与土壤有

6、机物量的差值可判断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强弱,即a 地区森林中分解者分解作用最强,c 地区森林中分解者分解作用最弱。 9如图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结构模式,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农作物和人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人和畜禽所处的营养级肯定是不同的 C分解者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的积累 C 农作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错误。人和畜禽都可以农作物为食,可处在 同一营养级, B错误。食用真菌的栽培及沼气池发酵,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D错误。 10下图为生态系

7、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_,细菌、真菌大多数属于 _。 (2) 图中的 e 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b、c、d 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f 所表示的动物与绿色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 解析 (1) 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属于生产者;细菌和真菌大多 数是营腐生生活的,属于分解者。 (2)e 是绿色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b、c、d 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f 4 表示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 答案 (1) 生产者分解者(2)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捕食 11下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表示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

8、 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比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导学号: 62672233】 甲 乙 (1) 甲图中的a 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 _形式存在。 (2) 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表示的是_过程,除此之外,还可 以通过硝化细菌等生物的_过程。过程表示_。 (3) 现今全世界都倡导的“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_( 填数字 ) 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4) 乙图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_,原因是 _ _ 。 解析 (1) 甲图中 a 表示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 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为光合作用。硝化细菌的

9、化能合成作 用也能固定碳,表示呼吸作用。 (3) “低碳生活”是为了减缓化石燃料的燃烧。 (4)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土壤中有机物少。 答案 (1) 分解者有机物(2)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3) (4)B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1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碳流动示意图,其中甲、 乙、丙为生态 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代表 4 种动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5 (1) 该 生 态 系 统 的 分 解 者 是 _ 。 大 气 中CO2的 来 源 除 图 中 所 示 还 包 括 _。 (2) 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 网 ) : _ 。 (3) 群落中

10、4 种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_有关。 (4) 人为因素导致图中_的大量减少,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解析 (1) 据图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除了来自生物群落中的呼吸作用之外,还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2) 根据乙中各生物的能量值,可以判断出营养级从低到高的顺序为A、 B和 C、D,其 中 B和 C能量相等,应处于同一营养级。 (3) 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普遍存在分层现象,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 (4) 温室效应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植 物( 甲) 的大量减少。 答案 (1) 丙化石燃料的燃烧

11、(2) 甲 ABC D (3) 栖息环境(4) 甲 冲 A挑战练 13. 图中 a、b、c、d 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 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导学号: 62672234】 Aa 和 c 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 Cd 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b 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 C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 消费者和 分解者, A错误; c1的同化量越大,则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B 错误;分解者一般是营腐生 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细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C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12、增 加,会加剧温室效应,D错误。 6 14.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 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B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B过程为呼吸作用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1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细菌对树叶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 其共同之处是: 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份,

13、实验过程保持树叶湿润,其他实验条 件和步骤如下表所示。哪种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 序号 实验处理 甲乙 方案一无菌条件自然条件 方案二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自然条件 方法三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 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菌,最后 置于适宜条件下 A.方案一 B方案二 C方案三 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 C 欲证明树叶的分解是由“某种细菌”所引起的,应先将树叶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应将灭菌后的树叶分成两组,一组接种该细菌,另一组不接种,两 组均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以便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16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下面是该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请你 帮助加以完

14、善。 (1) 实验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 实验原理: 将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用 pH试纸测定此系统所 发生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探究碳的转化情况。 (3) 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架、4 支试管、铝箔4 张、光源、若干只大小差不多的田螺、 若干基本相同的金鱼藻、50 mL 量筒、去氯的自来水、pH试纸。 (4)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4 支相同的试管,加入等量的去氯的自来水,并编号1、2、3、4。 第二步: 1 号试管什么都不加,作为对照。2 号试管加入适量的田螺,3 号试管加入适 量的金鱼藻, 4 号试管 _。 7 第三步:测定每支试管中的pH后用双层铝箔将试

15、管口封住。 第四步:将试管放在_。 (5) 实验结果: 1 号试管 pH无变化, 2 号试管的 pH_,3 号试管的pH上升, 4 号试管的pH_。 (6) 实验结论: 碳在无机环境、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转化。 解析 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两者均可引起溶液pH 的变化。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13 号试管的设置可判断4 号试管应同时加入田螺和金鱼 藻。2 号试管中田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引起溶液的pH降低;3 号试管内金鱼 藻消耗二氧化碳引起溶液的pH 升高; 4 号试管中同时加入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因 此试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不发生变化,或基本不变。 答案 (4) 加入等量的田螺和等量的金鱼藻较强的光源下照射(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