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文学批评家的素质与才能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861255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文学批评家的素质与才能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十章文学批评家的素质与才能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十章文学批评家的素质与才能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十章文学批评家的素质与才能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十章文学批评家的素质与才能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文学批评家的素质与才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文学批评家的素质与才能(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文学批评家的素质与才能文学批评活动的多样化决定了文学批评写作主体的多样性:既有对文学即兴谈论的普通读者,又有追踪文坛动态的编辑、记者等媒体知识分子;既有关注文学社会性的政治权威,也有把文学作为学问研究的大学教授;既有从创作经验出发讨论文学的艺术家,又有依托系统的文学史和美学理论的职业批评家。各种不同的批评主体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有其各自的重要性。普通读者,以其机智快速的反馈在创作周围形成并保持一种现代的清新气息和文学氛围,刺激创作;编辑记者的文学报道,将新出现的文学作品及时推广大受众;社会的政治权威通过文学批评发布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意见,而学者们的研究性解读则使文学批评成为独立的人文学

2、科。在文学批评的众多活动主体中,本书主要考察那些依据一定理论、追踪文坛现状并经常进行批评写作的批评家。一个以作品为对象的完整的批评活动过程,包括阅读感悟、意义阐释、价值判断 3 个基本环节。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比较复杂的精神劳动,需要批评写作主体具备艺术和学术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需要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艺术与人生经验,需要独立的人格和对艺术的挚爱,总之,“批评才能是一种稀有的、因而是受到崇高评价的才能”,它包括“美文学印象的感受力”,“用思辨来检定事实”和“对艺术的热烈的爱,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才智的客观性,不受外界诱引的本领” 。批评写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他阅读时的最初反应,也决定了他进

3、行理智判断时的最后意见。第一节 批评家的艺术素质批评和创作是一对文学伙伴,中外文学史上,曾经长期存在“作与识原是一家眷属” 的现象,只是随着文学接受的社会面越来越广泛,文学接受者的层次越来越丰富,批评才从作家自我的创作反思走向他人的社会性评价,批评从创作的一个环节中独立出来,成为文学活动的两翼。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批评活动都如此,散文、随笔式的批评,主要满足写作主体将阅读心得诉之同好的欲望,它仍然属于文学创作的一个种类。即使是以指点创作和接受为目的的科学 别林斯基选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 卷,第 324325 页。 张晋本:达观堂诗话卷四,清刊本。化批评,其独立性也不意味着它

4、可以脱离创作,它更需要以切实的艺术感悟为基础。批评文学的前提是进入文学、了解文学。这种进入和了解,要求批评家必须具备艺术家的某些素质,诸如形式感、想象力、艺术思维和审美直觉能力。作家兼批评家阿托尔斯泰说过,“批评家首先要有艺术家的眼睛,还要有在艺术的大搏斗中弄得满身尘土、通身冒汗的艺术家的那种气质” ,才能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领略艺术的奇光异彩。批评家理解艺术必须感受艺术,批评家艺术素质的首要因素,就是对艺术的感受力。“敏锐的诗意感觉,对美文学印象的强大的感受力这才应该是从事批评的首要条件,通过这些,才能够一眼就分清虚假的灵感和真正的灵感,雕琢的堆砌和真实感情的流露,墨守成规的形式之作和充满美

5、学生命的结实之作,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强大的才智,渊博的学问,高度的教养才具有意义和重要性。” 别林斯基本人具有很精细的艺术感受力,屠格涅夫说他“受着真与美的细腻而准确的嗅觉所驱使,而这种嗅觉几乎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代替的” 。文学和其他艺术的欣赏有所不同。音乐的旋律、节奏,美术的色彩、线条,是由人们的听觉和视觉直接感知的。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它的形象不能直接由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而是隐藏在文学语言中间。因此,文学批评家光凭视觉和听觉、光靠识字还不行,还必须 论文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48 页。 别林斯基选集第 1 卷,第 224 页。 引自鲍高斯洛夫斯基:屠格涅夫传 , 北

6、方文学1983 年第 2、3 期合刊本,第 77 页。具有对文学形象的艺术感受力,能够和善于凭借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再建起文学形象。文学批评家所需要的艺术感受力,首先是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感受力。拥有语言感受力的批评家,才能够领会文学作品语言的抑扬顿挫、整齐变化以及回环往复等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美,能够敏锐地、准确地理解词句的含义,尤其善于深入体会作家赋予语词的特殊韵味和色彩。对于语言形式美的感受力,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的途径获得。比如,学习了古代诗词格律的知识并且经常吟诵古典诗词,就能够领略它的音乐美。至于对作品语言韵味的领悟,则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对作品的形式和意义方面的把握。这种能力需要更高的修

7、养。萧乾说:“书评家应把善读的艺术视为基本的工作。善读首先就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感受力。在文学作品中,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无论多么明显地写出,后面总还跟着一点别的东西:也许是一种口气,也许是一片情感。即就字面说,它们也只是一根根的线,后面牵动着无穷的经验。” 作家把无穷的经验寄托在词语里,善读的文学批评家通过语言来捕捉这些经验,追索这些经验中隐藏着的情感和意图。语言在这里成为引导批评家转换艺术形象,还原、再建艺术家经验、情感和意图的符号。南唐中主李 的山花子中,有“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曾经使王国维产生“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这两句词,描写的是自然景物的衰败,然而由西风的到来

8、而使菡萏、翠叶“消”和“残”,喻示和引发的却是由人间一切美好珍 萧乾:书评研究 , 鉴赏文存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455 页。贵的生命走向消毁残灭而形成的悲剧感。作品的语言不仅是作者生活经验和情感意图的载体,它还是作家艺术风格的外在表现形式。王蒙曾经指出,李商隐诗歌的颓唐情绪常常用艳丽精致的文字加以表现,“读其诗,不难感受到诗人彻骨的与敏感的悲哀、孤独、无奈、软弱。而从形式上看,这种负面的情绪的表达却通过了绮美、艳丽、工整乃至雕琢的形式”;金翡翠、绣芙蓉、珠有泪、玉生烟,红楼、金烬、石榴、彩凤、灵犀、凤尾、香罗、玉虎、春心,贾氏窥帘、宓妃留枕,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设想用这样

9、的语词语象去编织荣华富贵、侧词艳曲、闲愁幽怨,却很难设想用这样的风格形式语词语象去表达一种深挚、概括、迢远的大迷茫、大悲哀。也许,这正是李商隐之所以为李商隐的奥妙所在吧?” 没有精微的语言感受力的人,是很难从这样的角度发现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点的。作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语音安排、词汇选择、语法诗化的不懈探索中,形成了一些稳定的素质,是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不同于日常语言的语词多义性、表达的隐喻性和意义的增生性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才能真正进入文学的艺术世界,说出外行人所无法说出的精彩意见。艺术感受力是多种感觉能力的综合,语言感受力只是其中的一种成分。批评家的艺术感受力,还包括他对作品不同韵味的敏锐

10、、精微的辨别力。批评写作主体只有敏锐的感知,才能一下子抓住作品的“妙处”或“败笔”;只有精细入微的体察,才能分辨其不同风 王蒙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 , 文学遗产1991 年第 1 期。格,看出一般人看不出的、甚至作家本人也没有发现的特点,作出确切的品评。从不同的批评家对于同一作家、同一作品的不同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批评家艺术辨别力的高低,如何影响着他艺术判断的准确性。杜甫传世的诗有一千四百多首,风格多样,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唐代元稹在杜工部墓志铭中特别称赞杜甫的排律,说他“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其实,排律这种诗体在形式上有很严格的限制,虽然可以炫示作者学识的渊博和某

11、些语言技巧,但容易雕琢过甚,作品的艺术性往往并不很高。杜甫的排律并不是他的作品中的上乘。金代的诗评家元好问批评元稹说:“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 。”元稹字微之,这里是说元稹分辨不了珠玉和砂石,也就是说他缺乏精细的艺术辨别力,因而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如果对批评家的艺术辨别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他就不仅要正确地判断作品的优劣,还要能够辨别优秀作家在艺术创造上各自的特点,能够辨别并进而描述作家艺术风格的特征。敏锐的批评家在别人还没有看出这种特点的时候,甚至在作家自己也没有充分认识他的特点的时候,就能及时地指点出来。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文学批评对于创作的指导作用

12、,能引导和促进作家在艺术上走向成熟。1856 年,在还只接触到列夫托尔斯泰很少一部分作品的情况下,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抓住并细致剖析了托尔斯泰才能的两大特征。在此之前,安宁科夫、杜迪希金、德鲁日宁等当时文学界的著名人物,已经一再分析过托尔斯泰创作的特点,他们也指出过这位作家擅长于对人物的内心变化作细致分析。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这些评价还没有说到点子上,还停留于表面的浅层;也就是说,这些批评对托尔斯泰的创作仅作了一般的描述和说明,却没有揭示其与众不同的特色。由于这时托尔斯泰的文学写作才华还正在逐渐显露与迅速发展之中,几乎他的每一部新作都表现出他的才华的新的特色,这就给批评家的鉴别、把握和判断造成很大

13、的困难。尽管如此,车尔尼雪夫斯基仍然认为,“应该给它以明确的品评”。确切的品评是严肃的批评家给自己树立的目标,而这需要精细的辨别力。车尔尼雪夫斯基做到了这一点。他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色有两个。第一,是强烈的心理分析主义。心理分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向,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第二,托尔斯泰的“才华还有另一种力量,它以自己罕有的清新气息而赋予他的作品以十分特殊的美质,这是道德感情的纯洁性。”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托尔斯泰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发展,成为俄罗斯文学以致世界文学的一个高峰,但其最显著的特色,仍然是这两个。这实在使我们不得不惊

14、叹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感受力和辨别力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对此,普列汉诺夫赞叹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上述分析,“是一篇异常精辟的评论”,“正当托尔斯泰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及其志同道合者抱着完全否定、完全不理解的态度的时期,而从车尔尼雪夫斯基方面, 参见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540 页。不仅善于充分评价托尔斯泰的才华,而且还能敏锐地看出他的最出色的特征。这的确是一桩重大的文学功勋。” 文学作品的创新存在多样发展的可能。对于各种各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对于艺术家各种不同风格、不同韵味的追求,批评家应该具有广泛的艺术包容力,这是批评写作主体同一般读者、同艺术

15、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这构成他的艺术素质的另一重要内容。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艺术欣赏是他个人的事,在这种范围内保持他的艺术偏爱无可厚非。对于艺术家而言,偏爱同他的创作追求有着必然联系。清代诗评家袁枚指出,中国诗歌史上,杜甫不喜陶渊明,欧阳修又不喜杜甫,明代的竞陵、公安、“七子”互相攻击,王世祯痛斥元稹、白居易,专主中唐,均表现出作家“能识同体之善而忘异量之美” 的特点。近代的林纾在春觉斋论画中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艺术家的选择评价往往只“取性之所近”。正是这种“取性之所近”的精神,支持并促使艺术家终始于自己的创作追求。“诗人只能够读他们自己的诗。对于他们明智审慎意味着虚弱,而进行准确而公平的比较

16、则意味着未被选中” 。但是对于批评家来说,要保持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要在自己的意见向社会公开时赢得权威性,就必须克服艺术趣味的偏狭性。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指出过批评者的偏爱造成认识上的偏见:“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中 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 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观 , 俄国作家批评家论托尔斯泰 ,第 256 页。 袁枚:答李少鹤 , 尺牍卷八。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 ,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 19 页。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持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质”和“文”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组合方式的多样性,造成了作品风格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批评者艺术感受具有包容性,能够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品。广泛、纯正的艺术趣味,是保证批评的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