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1版高中地理刷题首秧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A卷含解析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492984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6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_2021版高中地理刷题首秧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A卷含解析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_2021版高中地理刷题首秧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A卷含解析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_2021版高中地理刷题首秧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A卷含解析修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A 卷) 考点 题号 地质构造1、 2、3、9、10、11、12 板块构造学说4、5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6、7、8、13 一、选择题 ( 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 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1 3题。 1丙处的地质构造是( ) A山地 B 背斜 C 向斜 D 断层 答案C 解析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向斜的槽部由于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丙 处的地质构造是向斜。 2丁处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受力过大 B岩块相对位移 C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D岩石平直而陡峭 答案C 解析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有时 出现泉或

2、湖泊,所以C项正确。 3在 a、b 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 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 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答案A 解析图中 a 处为背斜,会有瓦斯气汇聚,容易发生瓦斯爆炸。b 处为向斜,是储水构 造,容易发生透水事故。 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图 ) 。 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45 题。 4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碰撞挤压张裂作用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A B C D 答案D 解析该实验海绵向两侧运动说明是张裂作用,为生长

3、边界,D项正确。 5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渭河谷地的形成 B 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 红海的形成 答案D 解析红海是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边界处,由板块的张裂运动形成的,与 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D项正确;渭河谷地是由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青藏高原是由两个大 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福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A、B、C三 项错误。 6西成高铁,又称“西成客专”,自西安到成都,全长650 千米,于2017 年 12 月 6 日开通运营。西成高铁修建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山区气温低,冻土发育 B经济落后,资金不足 C穿越黄河干

4、流,工程量大 D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 答案D 解析西成高铁线路穿越秦岭和大巴山等山地,沿线地区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 因 而修建难度大,D项正确;秦岭沿线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山地海拔高度有限,山区无冻 土发育, A项错误;铁路由国家投资建设,资金有保障,B项错误;沿线多次经过河流,增 加了建设难度,但没有穿越黄河干流,C项错误。 一百多年前, 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 筑从南口到八达岭一带的铁路。读下图回答78 题。 7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 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 发

5、展沿线旅游业 答案C 解析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 为了减小坡度, 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 “高度”的“人”字形铁路。 8下列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线路的坡度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答案B 解析“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减少工程费用, 降低施工的强度 和难度。 读某油气田示意图,回答911 题。 9根据地质构造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 ) A向斜 B 背斜 C 断层 D 地堑 答案B 解析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10图中储油构造中,数字分别代表( ) A气、水、油 B 气、油、水 C水、气、油 D

6、 油、水、气 答案B 解析按密度从小到大是气、油、水,气密度最小,位于最上部;水密度最大,位于最 下部。 11图中所在岩层的岩石类型为( ) A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玄武岩 答案B 解析气、油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故应属于沉积矿,位于沉积岩之中。 二、综合题 ( 共 56 分)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 分 ) (1) 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8 分) 地形:甲是 _,乙是 _。 地质构造:甲是_,丙是 _。 (2) 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4 分) (3) 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6 分) (4) 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和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7、。(8 分) 答案(1) 谷地山地背斜断层 (2)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成为谷地。 (3) 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 乙地为向斜,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 地质不稳定,建设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 物塌陷。 解析第(1) 题,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地质构造是指背斜、向斜和断层 等,地形则是指山地、谷地等。第(2) 题,甲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为背斜,背斜易形成 山岭, 但从图上看该地的地形是谷地,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极易被外力侵蚀 成谷

8、地。 第(3) 题,乙地地质构造, 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即岩层的年龄和岩层的弯曲方向。 第(4) 题,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和断层处都不利于建隧道。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 分) 材料一“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出行难问题,初步构建了 “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 材料二下图为四川省西部某地区交通线路规划示意图。 (1) 与平原比较,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_的选择、交通 运输 _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4 分) (2)在 四 川 省 西 部 地 区 的 交 通 运 输 线 以 _ 为 主 , 原 因

9、 是 _ _ 。 (8 分) (3) 分析材料二图中信息,判断评价该规划图中a、 b 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12 分) a处_,理由是 _ 。 b处_,理由是 _ 。 (4) 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聚落,原因是什么?(6 分) 答案(1) 方式线路 (2) 公路四川省西部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公路建设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3) 不合理地形平坦的地区,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合理陡坡上呈“之”字形 弯曲,迂回前进 (4) 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解析第(1)(2)题,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 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线 路的分布及走向影响比较大。第(3) 题,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交通量大 的城镇之间尽量采取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 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线路 的影响。第 (4) 题,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尽量多地经过居 民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