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48039423 上传时间:2020-10-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 “在隋代,特别在唐代,随着全帝国的再统一贵族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下列哪一制度促成了这一现象?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答案】B2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B3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A分封制 B察举制

2、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点拨】从材料“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中可以了解到,这种制度应指隋唐确立起来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4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答案】A5西汉与秦朝有直接继承关系的重要制度是A地方监察制度 B地方行政制度 C选官

3、制度 D户籍制度【答案】B6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答案】C7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A. B. C. D.【答案】B【点拨

4、】本题考查了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概况。根据所学知识项正确;第项正确,唐宋时期传奇小说、话本、词等产生反映了市民化的趋势;第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朝;第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分割相权的一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而不是制约君主专制。排除后可得出正确答案。8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答案】B【点拨】考察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三省六部制作为封建的政治制度,其最值得肯定的应该是制度本身的优点,而A是它的形成;D是它的作用。B、C比较

5、B更全面准确,它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协调运转,维护统治。9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 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点拨】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皇宫建筑处在中轴线上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集权。10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B西汉

6、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回答本题“皇权下的民主”是关键,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其分工体现了民主思想,三省有一定的权力但最后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本题选C项。11元史百官制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B地方机构长官为蒙古人和汉人,掌握实权C反映了当时民族团结和融合D元代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答案】D【

7、点拨】材料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使用一些老成的儒生,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下面设路、府、州、县。各级机构设置完整的官职,配置相应的官员,一般以蒙古人为各级机构首长,汉人和南人只能担任副职。据此结合各选项ABC三项说法错误,本题选D项。12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答案】B【点拨】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唐朝后期”、“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唐末藩镇割据的阶段特征,选择B项。13西汉初

8、年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异是A皇帝权力 B独尊儒术 C地方建制 D中央机构【答案】C14元史释老传记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乃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则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元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元代对蒙古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C元代对西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 D元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答案】C15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作用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关系 C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机构 D保证了皇权独尊【答案】B【点拨】考查三省六部制

9、的作用,此题干简单,难度也小,主要是仔细审题,注意限制词:不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行政制度,主要是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制中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它把相权一分为三,起到了分散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的作用,也提高了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机构,但并不能调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因此,ACD描述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正确的,但因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就为B。1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三省六部制 明朝的内阁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清朝的军机处A B C D【答案】B17从

10、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下列制度体现了这种变化开端的是A.推恩令的实行 B.中朝官权力加强C.三司使的设立 D.科举制的创立【答案】B18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行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这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答案】B19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

11、是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答案】A20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答案】A【点拨】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

12、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二、非选择题21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材料二材料三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

13、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10分)(3)指出材料三中

14、“见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8分)【答案】(1)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8分)(2)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8分)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2分)(3)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