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_高二语文教案_4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007495 上传时间:2020-10-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_高二语文教案_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_高二语文教案_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故都的秋_高二语文教案_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_高二语文教案_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_高二语文教案_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范文故都的秋_高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

2、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 槐树落蕊 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分析第2、13

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

4、、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2领会作者把故都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选取故都的风物时为什么不选取像火一般的红叶、透明的秋水?作者所写的故都的风物有哪些特点?从这些故都的风物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5、一、导入 新课 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

6、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 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感知课

7、文 教师范读。 出示思考题: (1)本文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 (2)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学生朗读课文,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 四、讨论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结构(见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找出精彩的语句,思考文章的写法。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二、分析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顾所学内容。 问题:(1)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2)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3)能反映作者感情基调的是哪些词语?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渲染和刻画的? 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附思考题3参考答案: 本文

8、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例如: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 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分析思路结构。 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总结、扩展 布置学生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想北平,比较两文的内容、情感、写法。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