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高一语文教案_2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007483 上传时间:2020-10-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高一语文教案_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高一语文教案_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高一语文教案_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高一语文教案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高一语文教案_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范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高一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

2、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

3、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

4、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四、泛读文本,整体把握故事梗概。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 阙秦以利晋晋师撤离五、精读文本。串讲文本,具体见课件。六、分析艺术特色。游说艺术:善于利用矛盾。善于分析

5、利弊。善于揣摩心理。讲究语言艺术。艺术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艺术特点:1.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2. 前后照应,结构严谨3.善于剪裁 ,详略得当。4.写人以记言记行为主,文字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七、词语解释。实词: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今者出,未辞也(告别)不辞劳苦(推脱)动以朝廷为辞(借口)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杂说)是说也,人常疑之(说法)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

6、)鄙: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言语粗鄙(粗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作动词)先帝不以臣卑鄙(浅薄)微:人微言轻(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虚词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 好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表假设)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秦军)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君将

7、哀而生之乎?(人称代词,自己)词类活用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厚,雄厚;薄,薄弱)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行李之往来(名词作意动词,使者的意思)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朝,早上;夕,晚上)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文言句式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8、有何厌”。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补充:实词:1贰“二”的大写。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 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 被视为不敬 故秦 晋围之(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 隐公元年)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 解蔽)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雍也)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敝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谦词 敝人疲惫 (例:资治通鉴

9、:“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3许准许。 (同现代汉语)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阙qu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qu 城楼qu 皇宫,引申为朝廷qu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5微 没有细小,轻微(同现义)衰败 国势衰微。卑贱(例:史记 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

10、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3焉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4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补充: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矣,通“已”,语气词,“了”)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