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12中考语文三模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7914563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2012中考语文三模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济南市2012中考语文三模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省济南市2012中考语文三模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省济南市2012中考语文三模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省济南市2012中考语文三模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2012中考语文三模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2012中考语文三模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济南市2012中考三模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1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酝酿(ning) 潜(qin)行 嫉(j)妒 玲珑剔(t)透B脑髓(su) 弥(m)高 归省(xng) 叱咤(zh)风云C阴霾(mi) 驯(xn)良 剽(bio)悍 吹毛求疵(c)D. 犷(gung)野 遒劲(jn) 胚(pi)胎 味同嚼(jio)蜡2. 下面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尽态极妍 义愤填膺 一代天娇 眼花缭乱B巧妙绝伦 粗制滥造 不可名状 一视同人C险象跌生 浩翰无垠 沧海桑田 物竞天择D. 因地制宜 草长莺飞 斩钉截铁 面面相觑3.诗句默写。(每句

2、1分,共8分)A.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B. ,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C. 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D. 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E.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F.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G.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H.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朱自清春)4.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共4分,每小题2分)我们把汉字组合到一起时,所产生的魅力是动人心魄的。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就那么一堆普普通通的汉字,在诗人的笔下变幻无穷,演绎出无数动人的诗篇、乐章、画卷,把我们带入那大漠

3、孤烟、小桥流水,沧海明月、目送归鸿的画面中,使人久久地陶醉其中,受益无穷。正如一位语言学家所说的,中华字像一条看不见的魔线一样,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血统不同的人的心声缝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组合成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汉字仿佛一朵朵开放在宣纸上的素梅,姿态万千。A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B仿照画线句再写一个句子(不能照搬文中的语句)。(2分)汉字5. 名著阅读。(共5分)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端坐在城楼上,笑

4、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说:“莫非是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说:“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A.上面一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 (写出情节名称)的节选;人物是 人物 是 。(3分)B.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文中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二、古诗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

5、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6.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2分)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

6、筋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8.解释加点的字。(2分)造饮辄尽 晏如也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0.用原文语句回答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什么?分别表现出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3分) (三)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1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

7、一处)(1分)但 见 儿 惟 食 盐 不 食 菜12.下面加点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 . 母出盐而怪之 长恨久之B . 乃益盐 陈涉乃自立为王C. 反为其患 其真无马耶D. 淡而无味 面山而居13.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短文的启示。(2分)四、现代文阅读理解(33分)(一)中国瓷器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

8、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煅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

9、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A、光彩夺目 B、流光溢彩 C、巧夺天工 D、栩栩如生)。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酒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

10、词。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14.从全文看,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是什么?(3分)15.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选出第段的横线处应填的一项是( )。(2分)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 。A、光彩夺目 B、流光溢彩 C、巧夺天工 D、栩栩如生16. 文章第段 “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 中,作者为什么用“刻意”不用“特意”,说说你的理解?(3分)17. 文章第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 、的说明方法,请选择其

11、中一种,简要说明表达作用。(4分)18.第段介绍纹饰时采用了 顺序。纹饰的特征经历了从简单到 、从 到刻意的变化过程。(3分)(二)老海棠树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

12、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莱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

13、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