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7907563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教材 分析及 教学建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创新。一年级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 学拿到的第一本数学书,使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一个好的开始。教材开篇是编者大朋友与读者小朋友关于 什么是 “ 数学” 的一段平等交谈,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的对话,提出了本册教材的主题“ 数学就在我 们身边 ” ,使刚入学的孩子对数学有亲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材料,作为新学期师生谈话的内容,鼓励学 生提出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一、主要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二单元比较;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

2、 ;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空间与图形: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统计与概率: 第四单元分类; 第九单元统计 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如,可爱的校园,捆小棒,搭积木等。其目 的想体现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数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3、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 4、安排的小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习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内容来看 ,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其它内容穿插安排,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同

3、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三、本册教材的分析和 教学建议 (一)数与代数 1、20以内的数的认识 20 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 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 以内 的数的大小。 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第一课 “ 捆小棒 ” ,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 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 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第一单元第一课 “ 可爱的校

4、园 ” (第 2 页),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用“ 数” 去进行计数,去发现隐含 在校园中的数 从 1 到 10 的 10 个数相对应的事物,并进行描述和交流,体会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 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课 “ 快乐的家园 ” (第 4 页),丰富对 1 的认识:它既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 也可以表示很小的东西; 还要进一步体验1 个萝卜与 1 筐萝卜在数量意义上的区别,从而理解用1 也可以表示很多的同类事物。而 运动衣上的数有助于克服对数的认识的片面性,懂得在一些场合数表示的是事物的顺序或代号。数具有表 示顺序的这一层含义, 还不断通过后面的练习, 如数一数、填一填列车上车厢的序号, 从 0

5、 出发的一笔画 “ 小 熊举重 ” 等加强体验。 第四课 “ 小猫钓鱼 ” (第 8 页),结合童话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0”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始终还贯串着从0 到 10 这 11 个数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等基本活动,这些活动从形式到 内容不拘一格,富有情趣,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还会不厌其烦,而生发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 word 验。在这些练习题的设计上,注意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数学思想,也关注学生计数(顺着数、倒着数、跳着 数)技能与数感的发展。 第二单元“比较”(第12 页)。教学时要注意 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经历比较的过程,体验 比较的方法。 第

6、一课 “ 动物乐园 ” (第 12 页), 从情境图中把同一类的动物排队,与其它动物相比较,比较 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 数数” ,二是进行 “ 配对” ;前者学生有一定经验,后者渗透了“ 一一对 应” 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 配对” 活动的过程,体验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 能进一步产生 “ 怎样表示两个数大小关系 ” 的学习动机,并掌握用抽象的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 系的方法。单元后续的 “ 高矮”“轻重” 两课,经历的是对实际的量的比较活动,从中获得直观、具体的数学活 动经验,体会解决同一类问题有多种方法。如从“ 高矮” 一课的主题情境图中,凭肉眼观

7、察可以说出盲人高、 小孩矮,但搀扶盲人过路的两个小孩谁高谁矮,光靠肉眼无法判断,不容易直接观察, 需要讨论正确的比 高矮的方法。 又如“ 轻重” 一课,用手掂一掂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难分出轻重时,就需要用天平称一称,看天 平向哪边沉那边的东西就比较重。教材所提供的比较高矮、轻重的方法,都切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学生 自己能想到的;所设计的习题中,有些不能靠直观就能得出答案的,就需要借助想像、思维和推理的力量。 教学时应注意: 1、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2、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获得一 个比较的结果。 3、在比较观察中,要组织学生交流,倾听,反思等活动。 第七单元第一课 “ 捆

8、小棒 ” (第 68 页),结合 “ 捆小棒 ” (数 10 根小棒,把它们捆成1 捆)的活动,认识 一个新的计数单位 十。进而摆一捆加几根的小棒表示比10大的数,再介绍计数器并用计数器上的珠子 表示同一个数。 实际上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摆小棒表示数的方法的简化和抽象:计数器上的 “ 十位” 与“ 捆” 对应,“ 个位” 与“ 根” 对应。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有了这一概念,人类才解决了用有限的数 字表示无穷的数的问题。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 惯,赋予新的内容,如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勇于表达

9、,乐于合作等内在的学 习品质。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有时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入学起,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可以先采用2 人合作的学习形式, 到后半学期,再逐步扩大为34 人一组,建议异质分组为好(不同情况的孩子搭配), 要有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布置活动要明确,分工要合理,指导要具体,评价要及 时,逐步培养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2、加减法的处理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含义。教材不以 10 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 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 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

10、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三单元第一课 “ 有几枝铅笔 ” (第 22 页),教材呈现的数学活动以“ 问题情境 建立算式 解释和应 用” 为主线;情境也逐步复杂、开放,从一幅情境图列出一个算式到能列出多个算式;赋予同一个算式的意 义也愈加丰富,如235 还表示 2 个桃子与 3 个桃子合起来是 5 个桃子, 2 个女孩与 3 个男孩合起来是 5 个小孩, 2 把椅子与 3 把椅子合起来是 5 把椅子等等。本节教材穷尽了所有5 以内的加法算式。第二课 “ 有 几辆车 ” 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 “ 两数相加所得结果与这两数的顺序无关” 的初步体验;并提供5 以内加法 算式的应用

11、与复习的机会。又如第 26 页“ 摘果子 ” 的情境图中,有5 个果子,摘下 2 个,还剩下 3 个。这个 过程可以用减法表示, 523,使学生体会到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用减法计算。但不 要求学生叙述这些程式化的语言。第三课 “ 摘果子 ” (第 26 页)“ 做一做 ” 的第 1 题,要让学生经历用画图的 方式描述减法算式意义的过程,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交流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第十课“ 乘车” 的情境, 为学生理解 3 个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提供了较好的现实背景,要让学生自己从中抽象列出连加或连减 的算式,并初步经历与认识连加连减运算的一般顺序。 第七单元第二课 “ 搭积

12、木 ” (第 70 页),为学生提供学习 “ 十几加几 ” 的不进位加法与 “ 十几减几 ” 的不退 位减法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地解读“ 搭积木 ” 的两幅图,从中分别列出算式:13215,16214;再 让他们用 “ 摆小棒 ” 的方式检验所列的算式是否正确。用“ 摆小棒 ” 检验上述的数量关系时, 应强调凡是十根小 word 棒就要捆成一捆(逢 “ 十” 进“ 一” ),用“ 捆” 和“ 根” 为计数单位来表示算式中的两位数;形成这种带着位值意 识摆小棒表示数的技能,是学生后面能够自主探索20 以内加、减法的各种算法的必要基础。 10 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 以内的加减法

13、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地口算20 以内 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 事实上,10 以内的数的合成分解与10 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 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 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第三单元第四课“ 小猫吃鱼 ” (第 28 页)的 “ 练一练 ” 中,创设 “5 只小鸡跑向两处觅食 ” 的情境,问 “ 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 就是讨论 5 的组成和分解的问题,同时也是解释和拓 展 5 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模型)的应用的过程。本单元第七课“ 可爱的企鹅 ” 、第八课 “ 分苹果 ” ,都创设了类 似的情境

14、分别讨论8,9 和 10的组成与分解;从第五课至第八课,还把进一步体验有关数的组成与分解及 其无意识记忆寓于练习或游戏活动之中,其用心也是为了逐步达到熟练10 以内加减法口算的目的。 (2)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例如教材中的摆一摆桃子图,做一做划掉圆圈,就是通过操作 活动,计算出得数。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保证基本计算技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这里要值得一提的是数的组成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数的组成就是把两部分数合起来,如3 和 2 组成 5, 也就是 3 和 2 合起来是 5,也就是 3 加 2 等于 5,同一种含义,不同的说法。它们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因此 教材把数的 “

15、 分” 和“ 合” 作为加减法练习的形式之一。而不要求学生去背诵每个数的组成与分解。 计算要形成基本技能,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练习,根据儿童的特点,要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练习,才能 取得良好的效果。教材练习加减法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一般的式题计算外,还有富有童趣的练习形式。 例如,第 39 页第 6 题,小动物找家,要想让小动物找到家,就要正确进行计算,在学生喜欢的情境中进行 计算,会提高计算效率。另外在活动中练习加减法,如第33 页数学游戏: “ 我出 1” ,“ 我出 5” ;“ 我出 3” , “ 我出 4” 。实际上就是练习6 和 7 数的组成。又如 “ 凑成 9” ,“ 分苹果 ” 就是练

16、习 9 和 10 的“ 分” 和“ 合” 。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从第三单元的第四课 “ 小猫钓鱼 ” 就开始加减混编了, 从篇幅看, 混编的占六成。加减法提早混编的好处有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 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如,小女孩套圈游戏的情境(第28 页),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 加减混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希望这样的编排更能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能够逐步体验数学知识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4)计算和应用结合起来。根据课标的精神,应用题不独立设章节,那么是不是不重视知识的应 用呢?不是的,教材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首先,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解释应 用,两头都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这样彻底打破了应用题的类型和套用公式。例如,第23 页家庭情境图,图 中信息很丰富,可以提出很多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列出加法算式。又如第29页,这幅小朋友聚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