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敢问、善问、好问”的策略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7844260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敢问、善问、好问”的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敢问、善问、好问”的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敢问、善问、好问”的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敢问、善问、好问”的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敢问、善问、好问”的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敢问、善问、好问”的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学生“敢问、善问、好问”的策略内容摘要:“ 语文课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最突出而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办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以致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不强,独立思考的习惯很差。本文就此从“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激起问的勇气,使学生敢问;给予质疑问难的指导,提高问的质量,使学生善问;培养勤思善问的习惯,激发问的兴趣,使学生好问。”三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字:问题意识 主

2、体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儿童生来就具有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儿童这种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他们勃勃生命力的表现,他们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然而,孩子进了校门,随着年龄的递增,那些好奇心逐渐冷却了,好问的天性也随之消失了,渐渐变得拘谨了。有专家在中西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言:“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

3、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的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这一精辟的论述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因此,教学中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该怎么做呢?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激起问的勇气,使学生敢问。据专家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 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 %,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而在小学阶段,学生课堂发言及主动提问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现象。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

4、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同学的嘲讽等。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清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

5、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1.把握导向,转变观念。教师应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确信“学会质疑就是学会学习”,“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比如,老师可通过表扬班中成绩优秀敢于积极提问的学生为大家树立榜样,并让这些同学自我介绍善于问勤动脑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教师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并结合讲一些伟人的事例,从而转变学生的观念,变被动回答老师提问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克服“有疑问是由于自己脑子笨”或“没有认真听课”

6、,“提问会遭同学嘲笑”等思想顾虑。这就应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言论导向。当学生主动提问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决不能说“刚讲过,你又不知道了,肯定没听。”“这么简单也不知道,全班就你。”等打击积极性的话。当学生提问较幼稚或偏离教学要求,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时,即使教师不责怪提问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嗤笑也会挫伤提问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及时阻止学生的笑声,肯定其积极性,并对全班同学耐心引导。从而使学生能积极投入到人人争当质疑小能手的学习活动中来。2.多加鼓励,增强勇气。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而感到高兴,要想法打开学生提问的话匣子。要求全体参与,全员性地问;要求始终参与,全程性地问;要求全面参与,全方位地问

7、。但学生的问题有时提得浅薄、荒谬、繁琐,这时教师要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更不能说“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你的提问没有多大意义”等,而要允许错问、乱问,但不允许不问。问得好要大加赞扬,赞扬他们不仅有胆量,而且有能力;学生错问,问得不佳,也要加以鼓励,告诉他们有胆量问提出问题,这就了不起。并随机引导,化“错”为“对”,化“乱”为“序”,这样学生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了,上课自然敢问。3.开放时空,营造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学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面对课堂严肃的气氛和教师严肃的神情,学生都眼不敢抬,口不敢开,问题不敢提,意见不愿说。在这种沉闷的教

8、学气氛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发现者,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开放时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应当成为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和伙伴,不是把学生带到老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统一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出问题。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感到身心轻松愉悦,他们的思维也会始终保持着活跃良好的状态。当他们遇到疑难问题时,就会毫无顾虑地自由发问,互相研讨。二、给予质疑问难的指导,提高问的质量,使

9、学生善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也曾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因而学生仅“敢问”是不够的,还得把学生的提问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高度。1.创设问的情境。填鸭式的教学就像某些妈妈喂孩子吃饭一样,跟在孩子的后面,喂一口,他(她)吃一口。到底该怎样吃饭,孩子根本不知道,他(她)也不想知道,因为饭来得太容易了。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简单的灌输,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只会

10、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教师要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比如别了,我爱的中国,课题中的两个关键字“别”、“爱”就是疑点,可引导学生就此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强化问题意识。2.提供问的示范。学生质疑问难的质量不高,固然与学生提出的问题缺乏思维的价值有关,还由于学生不善于提问。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是学生学习提问最直接的对象,也是训练学生提问的最主要的

11、组织者,教师必须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使用规范的语言提问学生,做到语句通顺,语意明确,问题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难易适度,并能变换不同的角度发问。还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问句的构成要素,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教材,逐步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提问句式,提高提问的质量。如学习找骆驼,结合理解“你找的骆驼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训练学生用“是不是”提问。3.指引问的思路。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矛盾,教师可给学生一些思路:(1)从文章题目中发问。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在认真自学的基础上依据

12、课题提出问题,从课题的关键词、中心词、修饰词到课题的结构、语序等方面细思深想。(2)从重点句处质疑。课文的重点句或中心句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总提示,也是点明或隐含文章中心思想之处。因此,引导学生抓课文重点句提问,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领会中心,赏析写作精妙之处。(3)从课文的奇特处发问。读书要“学会比较”,在比较中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当你觉得这篇文章的某些词句同别的文章比有点不同,或者整篇文章的写法与别的文章不一样时,就可抓住这些觉得有些奇特的地方发问。(4)从课文的空白处发问。有的课文往往有省略、跳跃的地方,有些文章对故事结局未作交代。我们可以针对作者写作的“空白”提出问题。(5)抓住标点符号质

13、疑。标点符号,有的表示语气的停顿,有的表示结构和意义的停顿,还有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读书时应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抓标点符号质疑,有利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培养勤思善问的习惯,激发问的兴趣,使学生好问。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今天,培养学生“好问”的品质尤为重要。“好问”的学生总是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所经历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有着极强的探索未知的愿望。因此,总是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去观察、思考,可以说,这样的学生即是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学习化社会,是一个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界限而终身学习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否则,就跟不上社会和时代的步伐。那

14、些没有了老师的监督,学校的约束,仍然能够做到勤奋好问、常学不懈,有着高度的学习自觉性的学生,才能在学习化社会中有更多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学习的成果更显著。那么,该如何培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三点尝试:1.有意识的开展质疑练习,养成习惯。(1)预习课文时质疑问难。叶圣陶先生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提出课前要让学生搞好预习,并形成笔记,“以便上课讲座时发问,有所依据,往后更可覆案、查考。”可见,预习是让学生完全依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最好时机,因此要充分加以利用。课前预习,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有的字不认识,有的句子不理解,有时凭直觉会对课文中写的内容持怀疑的态度当学生不能借助已

15、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这些困难时,就会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将这些问题写下来,课前,教师要检查预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以便“以学定教”,同时,对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要加以表扬,以不断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及兴趣。(2)课堂小结后质疑问难。这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一两个自己不能够理解的问题,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意见,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产生了新的问题,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作业可以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好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2.有

16、质有释,增强动力。“疑而难问,已得知识之半。”(培根语)而另一半就从释疑中来。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学生受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开动脑筋,构设矛盾,提出了问题。这时,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遇到这种情况,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或方法,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尽可能的得到满足。只有这样,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才能保持下去。课堂释疑方法多种多样,从时间角度看,可以是立即释疑(学生提出的问题较简单),也可以延缓释疑(通过教学过程的展开逐步解决)。从释疑的对象看,可以是教师答疑,也可以学生互相释疑,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疑。3.鼓励向定论及权威挑战,激发热情。新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因而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古人、老师、名家,敢于怀疑,敢于挑剔,敢于质疑,挑战老师,挑战他人,提出有新意的“问”。对这些确有价值的“问”要大加赞扬与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