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47785321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费尔巴哈提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一、写作背景:1845年春,马克思由于受到法国政府的迫害,被迫从巴黎迁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这里总结了自己在理论研究中的心得,写下了一个提纲式的笔记,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当时写提纲时并未打算发表,提纲的出版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完成的。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把提纲作为该书的附录发表,并且为了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容,恩格斯还对它作了文字上的改动,并给附录起名叫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标题是前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在发表这个提纲时另加的。在马克思自己的笔记本中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从马克思

2、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转折点,即马克思开始同以往的哲学进行决裂,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全新阐述自己的思想。正如恩格斯评价提纲时所言:“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从思想发展脉络看,马克思此时已经从崇拜费尔巴哈转向批判费尔巴哈,他立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的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时也看到提纲中的某些重要思想也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延续和发挥。从整个提纲来看,一共11条,讲了三个方面的容:第一部分是以实践为核心的新世界观(1、2、3、8条

3、);第二部分是人性论(4、6、7条);第三部分讲的是哲学观(5、9、10、11条)。二、具体容(一)以实践为核心的新世界观第一条:马克思在这里突出表达了自己在哲学世界观的新观点,即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条在整个提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马克思的理论活动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为推翻资本主义作理论论证,实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手稿中的哲学人本主义是一种方式,而以实践活动来批判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种方式。而问题在于什么方式具有此岸性,才能在现实的工人运动中具有生命力,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畴,它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

4、观的意义。在提纲中,马克思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发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规定,并批判了费尔巴哈对实践只是看作理论活动,卑污的犹太人的活动,而唯心主义却把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抽象化为纯粹的精神活动,因此他们都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在这里,马克思把实践规定为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是把对象现实、感性看作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所创造的客体,这说明,如何理解实践的主体性活动是划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分水岭。马克思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发,提出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因此我们要理解对象性活动的哲学含义,首先应当搞清楚马克思对主体和客体所作的规定。在欧洲哲学史上,包括费尔巴哈在,都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

5、物质的定义上,使用主客体畴,列宁也是这样,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也是在思维和存在的定义上使用,但在手稿,提纲和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在自己的对象化理论基础上,对主体和客体作了科学规定。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围绕能动性思维展开的他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而他的自我意识也就是绝对理念。他认为,自我意识通过抽象的精神活动,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创造对象世界,以表现和确证自我意识自身。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批判黑格尔哲学,他把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改变为感性客体,认为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的而客观化的人的本质,对象就是人的本质之呈现。费尔巴哈选P29这就是说,在费尔巴

6、哈看来,对象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但他所理解的是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懂得认识感性活动的主体。在手稿中,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理论,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对象化的思想,指出人始终是主体,人只有通过对象性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才能成为主体。主体是在创造客体的同时才能成为主体,因而,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没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不能成为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但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现实的、历史的人。他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既不是黑格尔的精神,也不是费尔巴哈所谓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一种物质的对象性力量,这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实践

7、本质。在主客体关系中,马克思特别强调主体的对象性活动的基础地位,主体的决定意义,他说:“从主体方面看,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定义都是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全集42P82-83而这种感觉所及的程度,则是取决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展开的丰富性,即取决于人通过对象性活动实现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丰富性。这就是说,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主体创造了客体,客体不过是主体的客体化。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决定了主体感性的丰富性,舍此,任何一个对象对我来说都毫无意义,虽然它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的这些思想贯穿于整个后来在著作当中,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性思想,这就是应把事物

8、、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人的实践来理解。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主体的对象化必须通过对象性活动才能实现,主体对象化是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结果,生产活动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为什么说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呢?我们必须从对象性概念来考察他的本质。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纯思想的、思辨的辩证法,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辩证法发现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伟大之处在于抓紧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黑格尔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把劳动看作是抽象的精神活动,但他却在唯心主义形式下表达出来真理,这就是劳动是

9、人的本质,是人的自为的生成,人正是通过劳动创造对象性世界的同时,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抽象的人,生物学的人,不懂得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是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对象是他的公开本质,因而一个实体是什么,只有从他的对象中认识。 42P126马克思在手稿中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上述深刻思想,把实践不但看作是社会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这种社会存在物是一种具有改造,创造世界的实践力量,由此,把主体活动规定为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针对费尔巴哈把

10、实践理解为理论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理解为抽象的精神活动而言的。马克思这个思想,自己称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并在几个月后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进一步阐述:“对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却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映和改变现存事物”从而再一次把新唯物主义,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规定为实践唯物主义。第二条:这一条在文字表面上讲的是认识论问题,也就是实践标准问题,但我们要避免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在提纲中,马克思认识论和历史观是统一的。这段话中的真理性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指一般认识论上的真理与谬论的区分,他主要从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结合的角度,对一种思维在现实活动中是

11、否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性的思考。如果一种思维或理论在现实实践活动中被证明是有力量的,用提纲的语言来说“此岸性”,它在实践维度上就是真理性的,从这个角度对实践和真理的关系进行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就比认识论的视野更为宽阔。比如,要判断黑格尔哲学中的国家学说,费尔巴哈爱的,是否是真理,只要把它放在现实活动中进行检验,就可以看到它是否具有现实的力量,马克思讲的思维的此岸性就是这个意思,凭自己来吹嘘思想的价值或真理没用,因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从历史观与认识论相结合的角度,使我们更好的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理论涵及定义。从德国古典哲学历史看,在康德那里,认识论与历

12、史观是脱节的,在认识论中,康德认为,人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的东西,而不能认识作为本质的自在之物,康德实际把真理赶出了认识论领域,在实践论中设置一个绝对命令:即绝对的道德,这就等于在历史观领域又把真理请了回来,这就是道德真理。黑格尔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康德突破,认为认识论与历史观是统一的,客观精神的历史发展本身就是它自我认识的过程。但是在黑格尔哲学中,认识论、历史观的主体只是唯心主义的绝对精神,这就决定了这种理论在方法上尽管有启发的作用,但毕竟还不是一种科学理论,在费尔巴哈哲学中是没有真正的历史观的,他至多只把历史发展理解为更替的历史,因为他不懂的实践是什么,这就决定了他在认识论上得不出正确的结

13、论,人类认识真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费尔巴哈在这一问题上思想比较混乱,他有时把感性直观作为标准,有时又把人的个人体验当作真理的标准。以上说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没有很好地把认识论和历史观统一起来,马克思用真理性、此岸性使历史观与认识论达到统一。此岸性讲的是现实社会,分析社会问题不单是认识论问题,而首先是一个历史观问题,这个观点在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拓荒性的定义。第三条马克思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实践的涵,在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者基本上是看到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并提出了重要的思想。如:孟德斯鸠提出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爱尔维修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意识支配世界”这些哲学家只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决

14、定作用,而把改造环境推给人的精神领域,这样就陷入了循环论中,而且他们所说的环境,大多数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导致以上的理论困境,根本原因没有把环境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的实践观认为,环境的改革和人的活动是同一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一定环境下生活,受环境制约,二是人们又不是单纯地适应环境,而是在改变环境中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没有这种改变社会不能进步,由于以前的唯物主义者(包括欧文)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对环境的定义,而把人的实践活动转移为教育的作用,用教育来改变环境,最终导致他不能理解实践的真实含义。第八条马克思早这一条中规定了社会的实践本质,

15、并揭开蒙在社会上的种种神秘主义的面纱,揭示社会生活首先是以人的实践为支撑的,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了人自身,也奠定了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在这未用神秘主义界定以往历史观的局限,在黑格尔的理论中,绝对精神外化世界,并产生人类社会,但这种外化思想是通过什么媒介来进行的,他不可能讲清楚,神学把人和社会看作上帝的杰作,而这个上帝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虚幻体,这种虚幻的东西只能存在于神话中,在现实中找不到它存在的根据,这样,神学只能在社会的起因上,在幻想的世界中把上帝编织得如何神秘,在费尔巴哈哲学中,自然界于人神秘地在现实根本找不到,他所说的类本质是一种神秘的无法捕捉的抽象概念,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无论

16、是绝对精神,还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还是难以把握的类,都是神秘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而这种神秘的东西只要放到实践中去理解,它就并不神秘,因此,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包含三种哲学定义:第一, 实践在历史观上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第二, 实践又是一种物质生产,人类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创造自身、社会和历史,离开物质生产活动,社会将失去它存在的价值第三, 人们的各种精神、意识,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包括神学的产生,在根本上也是生产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总之,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在提纲中首先在概念的界定上,即实践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同以往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这种科学的实践观是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统一,认为,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只能被合理地理解革命的实践。 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4 6 7“费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