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二轮配套ppt课件 10-25“我不孤独”的种群与群落

上传人:五****心 文档编号:147751 上传时间:2016-11-28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68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二轮配套ppt课件 10-25“我不孤独”的种群与群落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配套ppt课件 10-25“我不孤独”的种群与群落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配套ppt课件 10-25“我不孤独”的种群与群落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配套ppt课件 10-25“我不孤独”的种群与群落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配套ppt课件 10-25“我不孤独”的种群与群落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二轮配套ppt课件 10-25“我不孤独”的种群与群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二轮配套ppt课件 10-25“我不孤独”的种群与群落(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考点 25“ 我不孤独 ” 的种群与群落丏题十 )(1)种群有哪些特征?(2)怎样运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完成种群密度的调查? )(1)种群数量增长的 “ J” 型曲线和 “ S” 型曲线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 )(1)运用曲线和实例表示群落的种间关系。(2)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有哪些演替类型?核心提炼 夯实基础 突破要点题组突破 剖析题型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 的 特征 , 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一般呈正相关 。(2)出生率 、 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 影响 来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

2、量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 (数量 )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J” 型曲线与 “ S” 型曲线的产生条件(1)种群增长的 “ J” 型曲线: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 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 即理想条件 、 实验室条件 。(2)种群增长的 “ S” 型曲线: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值与 K/2值的含义与应用(1)在种群 “ S” 型增长曲线中 , K/2时种群增长 速率 , 故对鱼类的捕捞应当使捕捞后的剩余量 接近 。(2)在 群增长速率 为 , 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故对于有益动物的保护,应尽可能改善其生活的环境条件,提高种群的 大K/ 3” 个

3、易错点(1)不要把 “ 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 ” 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 , 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 。(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 ,属于群落范畴 。(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决定于温度 , 从山顶到山脚下 ,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从起点上: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 是 演替 ;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 是 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 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 是 演替 ; 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 是 演替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014江苏 ,5A)( )(2)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4、(2015江苏 , 9A)(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2013浙江, 4C)( )题组一 把握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判断题组突破(4)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 (年龄组成 )类型的种群 , 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2013浙江 , 4D)( )(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 , 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 1, 则出生率越高 (2013浙江 , 4B)( )(6)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2013福建 , 3A)( )(7)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2012海南 ,21D)( )(8)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

5、要是环境容纳量 (2014浙江, 4C)( )2.(2015广东 , 4)如 图 表示在一个 10 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 ,正确的是 ( )t 20 000个题组二 抓住图表线,扫清疑难点解析 在酵母菌培养初期 , 酵母菌数量极少 , 酵母菌个体间几乎不存在种内斗争 , 所以 由 图像可知 , 在 0 70 为 “ S” 型曲线 , 而数学模型 J” 型曲线 , 所以 酵母菌 等微生物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清 , 所以一般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 所以 由 图像可知 , 该环境下的最大值为酵母菌的 1 000 10 120 000(个 ), 故 答案 下列关于图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 , 错

6、误的是 ( )A.在 a 种群的数量增长的倍数 大于 a 种群的数量增长 , 但是以 “S”型曲线的方式增长的 , 不存在 ; 说明其生存环境趋于稳定 ;b 性别 比例的变化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 。答案 2014福建 ,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 (一年生草本植物 )的种群数量变化 , 结果如图所示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度较 亡率高于 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 、最小值 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 “ S” 型增长解析 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争 , 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 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 1975年 , 因此 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

7、存斗争程度更高 。 由图可知 , 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 , 故死亡率更高 。 统计种群密度时 , 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 。 在此 5年间 , 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 。答案 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个月 。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 (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 , 错误的是 ( )度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 据图可知 , 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 其中 4至 10月份 , 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 , 12月份没有

8、未成熟个体 , 表明在 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 A、 天敌 迁入后 , 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 , 影响 种群的年龄结构 , 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 , 从而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 答案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代表防治成本 , 曲线 代表作物 点能获得 最大 防治成本 和作物 害动物会有两种密度解析 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大 , 用于防治的成本越低 , 即投入的成本会越低 , 甚至低于作物产生的价值 , 且随着有害生物密度的增大 , 投入的防治成本会迅速下降 , 所以曲线 代表防治成本 , 曲线 代表作物价值 , 作物 价值与防治成本差值最大时获得的效益最大 ,

9、 两 条曲线均随着有害生物密度的增大而下降 , 说明防治成本和作物价值均随着有害生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 两 条曲线有两个交点 , 两曲线相交时 , 作物价值与防治成本相等 , 答案 当环境遭到破坏时 , 之 , 增长速率(1)“ J” 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 , 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2)“ S” 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而种群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的。)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015海南 ,22B)( )(2)就食性而言 , 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2015江苏 , 9B)( )(3)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 , 群落内物种组成

10、不再变化(2014江苏 , 5C)( )(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2014江苏, 5D)( )题组三 理解群落的结构与演替(5)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2011海南 ,24B)( )(6)每毫升河水中有 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 5米种植 , 都 不 属 于 种 群 空 间 特 征 描 述 (2009广东 ,11 )(7)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 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2011大纲全国 , 4D)( )(8)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2011安徽, 6C)( )(9)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

11、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大纲全国 , 3B)( )(10)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 (2009全国 , 5D)( )8.(2015全国 ,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 , 正确的是 ( )境解析 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要大于草本阶段的,故 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 , 因此无论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看 , 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 , 灌木 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样化 , 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 群落自我调节

12、能力更强 , 草本 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 , 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 , 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 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 答案 2014广东, 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后性解析 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 , 幼虫密度呈现周期性变化 。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落叶松是一个具体的物种 , 不具备丰富度这一特征 。 对于活动能力较弱的昆虫 , 如蚜虫 、 跳蝻等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 从坐标曲线图中可以看出 , 幼虫密度增加在前 ,松针长度增加在后 , 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幼虫密度减小后 , 松针的长度随之变短 。答案 乙 、 丙是食性相同的 、 不同种的蝌蚪 , 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 某研究小组在 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