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7729345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杨修之死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查找有关作者和三国演义的资料。2通过讨论探计杨修的死因和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亦说钱塘人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得意的学生,才华出众。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平话和流传的民间故事加工整理创作了三国演义以鉴古今,抨

2、击时政,开创了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先河,是继施耐庵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而流芳百世的小说家。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和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三国演义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古文学名著,罗贯中也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描述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在这部名著中,作者寄托

3、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政治、军事以及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伎俩和诡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及和平统一的愿望。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结构特点,用(1,2,)段内的层次,标出主要人物,并简要批注作者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用标出环境描写,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庖官(po) 主簿(b) 沉

4、吟(yn) 恃才放旷(sh) 讫(q佯(yng) 惑乱(hu) 麾(hu) 僭(zn)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对答如流: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反应快、口才好。讫:完毕。佯:假装。惑乱:使迷惑混乱。麾:指挥。僭:诬陷中伤。通假字:“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二、整体感知1抽学生复述故事,然后概括:归纳:事件心理主线私解“鸡肋”怒杀杨修破译 “活”意虽称美,心甚忌之分食酥饼虽喜笑,心甚恶之根本死因揭梦中杀人愈恶之(插叙)密告曹丕愈恶之教植斩吏大怒为植作答教有杀修之心小结: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以杨修“身死因才误”作为行文线索。2将下面的句

5、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译文: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译文:(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译文: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译文: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回答。总结固趣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

6、文,并拓展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上网查找有关曹操与杨修的有关资料。思考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记载: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

7、“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这则故事说明杨修有曹操所不及的聪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思考那样聪明的杨修为何被杀。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解读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这句话表现了曹操怎样的心情?明确:写出了曹操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2说一说,什么东西让曹操“有感于怀”?它在文中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触动了曹操进退两难的心事而有感于怀。它是杨修和曹操发生矛盾的导火线,为下文写曹操杀杨修埋下伏笔。3文中哪件事体现了说者曹操无心,听者杨修有意?明确:曹操以“鸡肋”为夜间口令一事,曹操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而杨修听出了话外音。4曹操

8、以什么罪名杀死杨修?从杨修被杀一事,看出曹操是怎样一个人?明确: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死杨修。从这件事上看出曹操是奸诈险恶之人。5“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它点明曹操跟杨修矛盾的症结所在,课文由此转入插叙。“数犯曹操之忌”一句引出下面六个事例,也是六个事例的总叙。6曹操参观花园后有什么举动?从中可以看到他是怎样一个人?明确:曹操“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这寥寥数语,写出曹操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即便像嫌园门阔这样的小事也不直言。7面对杨修分食塞北一盒酥一事,曹操有怎样的反应?这表现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操虽喜笑,而心恶之”。由于杨修

9、卖弄小聪明,曹操由前文的“忌”而“恶”。表明这两人的矛盾又加深一步。这一反应,说明曹操心口不一。8曹操是“梦中杀人”吗?杀人后为什么要“痛哭,命厚葬之”?明确:曹操并不是梦中杀人,一“跃”、一“折”、一“斩”,动作果断而迅速,足见其并非梦中,其险恶狡诈虚伪可见一般。杀人后“痛哭”表现其十分伤心,“厚葬之”让众人相信其真的在梦中杀人。9“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段话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其意”指的是什么?杨修的这句话突出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对比的写法。“其意”是指曹操的“梦中好杀人”为防止暗害自己而编造谎言,并通过“梦中”杀近侍来说明,让

10、人们相信这一意图。杨修一语道破曹操杀近侍的玄机,突出杨修才智过人,可他毫无顾忌地“指而叹”,激起曹操“愈恶之”,足见其恃才放旷。10“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愈闻而愈恶之”这三句话分别出现在三件事的后面,它们的位置能不能颠倒?为什么?明确:不能颠倒。这三句话都是描写曹操心理活动和对杨修态度的。“忌”“恶”“愈恶之”这三个词语表明曹丛对杨修的厌恶程度是逐渐加深的,所以顺序不能颠倒。11是什么事让曹操大怒?明确:杨修教曹植斩门吏,使曹操大怒。杨修已卷入曹氏内部争夺继承权的政治斗争,同曹操的矛盾日益加深,预示着死亡的命运。12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曹操既杀杨修,佯

11、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明确: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态。表现出曹操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描写曹操羞惭,自卑心理。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丑行、丑貌)。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小结:第一则事例: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

12、夏侯惇,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第二则事例: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1纵观全文,说说杨修被杀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杨修好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总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一再遭到曹曹的嫉恨,埋下被杀的祸根。他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才智过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的口令,就擅自收拾行装,且煽动他人也作归去的打算,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已经深深卷入曹氏内部争夺继承权的政治斗争之中,这是做人臣的大忌。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只能成为这场

13、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也不会放过他。2你认为杨修是该杀还是不该杀?为什么?明确:(言之成理即可)3杨修之死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明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点总结)5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看法?6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总结固趣本文记叙了杨修被曹操杀害的经过和缘由,生动地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性格,也揭示了曹操的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2预习范进中举,要求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罗贯中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14、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起事称霸的张士诚是灭元功臣。第二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