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7721763 上传时间:2020-10-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积累名言警句,理解其蕴含的意义。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3指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教学难重点1.积累名言警句,理解其蕴含的意义。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教学设想1指导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资料,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2组织学生讨论,使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世界著名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

2、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著有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其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著有教育史著和小册子40余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已有中译本。苏霍姆林斯基在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

3、出什么是爱情时,不回避,不敷衍,而是通过书信方式,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则又见仁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莎士比亚曾在一首诗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爱情?当十四岁的女儿提出这一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封信,或许能从中获得许多启示。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

4、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萌发(mng)刹那间(ch)伫立(zh)一抔黄土(pu)一幢(zhung)繁衍:繁殖孳生。勃然大怒:突然生很大的气而发怒。化为乌有:变得什么没有。指全部消失。无与伦比:没有什么跟它相比的。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遏制住自己情感。忐忑:形容心神不定。气质:指人稳定的个性特色或人的风格、气度。二、整体感知1概括大意第一次爱情第二次忠诚第三次心灵追念爱情是人独有的,体现人类美和力量2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针对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的问题,首先表示对女儿的充分

5、理解和真切的关心,接着用一动人的故事作了回答,最后意味深长地提醒和告诫女儿。文章的主体是故事,表面看,是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框架来展开叙述的,实际上是对爱情含义从三方面层层深入地阐释。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明确:本文通过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诠释了爱情的真正含义,表达了对女儿理智而深情的爱。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生,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谈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明确: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紧密相联,因为真正的爱情必须伴随着忠诚,是爱人

6、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真正的爱情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这样比较含蓄、生动,容易让人接受,也能让人从中得到启示。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明确:真正的爱情远离生理的需求,爱情饱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这正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标志。4作者提出:“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结合本文的观点,应如何理解?明确:根据作者对爱情的解释: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体现人性的光

7、辉。因此,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能和谐相处,共创幸福。5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作者那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诗意的阐释。对什么是爱情,不是抽象地说理,而是通过富于童话色彩的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独具匠心的构思。所述故事前有暗示,后有点睛。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接受。”“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三次视察的描

8、写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能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强调爱情“是永恒的人类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而他最后离去,是对人情力量的认可和屈服。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1我们应有怎样的爱情观?2你对课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3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总结固趣“爱情是什么”,这是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

9、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布置作业预习故乡,要求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苏霍姆林斯基简介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年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

10、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等,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

11、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等

12、教育专著。立志从教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中学生活,一直是在自己村里学校度过的。这是一座七年制的学校,虽然学校设施条件极为普通,但这里却有一批较好的师资力量。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知识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宽。他在家经常主动帮助父母邻居做事,在学校里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当时校长伊万萨维奇和教务主任布师科夫斯基的重视和关怀。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启蒙女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位女教师像一个女魔法师,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她讲课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

13、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有人摄下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昂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颗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桶它,而现在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他感到不和老师一起来,就不会发现世界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当孩子们领略了这大自然

14、美好的风光,急冲冲准备回家的时候,她还有一新招:“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而鲜花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使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这位老师。他向往着自己的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向往能像老师一样。从这时起,苏霍姆林斯基逐步树立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学校毕业时,他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

15、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苏霍姆林斯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如他敢公开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共中央发动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20世纪30至40年代直至凯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