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业达标测评 岳麓版选修1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7604884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业达标测评 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业达标测评 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业达标测评 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业达标测评 岳麓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业达标测评 岳麓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业达标测评 岳麓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业达标测评 岳麓版选修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习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及内容。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影响。教材整理1北魏统一北方1建国统一(1)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社会状况(1)落后: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落后。(2)趋势:各民族相互融合。(3)矛盾: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巧取豪夺。3主观努力冯太后和孝文帝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孝文帝改革的前提、必要性和可能性前提:北魏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

2、出现。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可能性: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汉文化的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的崛起与统一教材整理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与三长制措施前提或原因内容作用均田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长制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政府直接掌握了农户和地方政权,改变了

3、隐瞒户籍的状况,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2.整顿吏治(1)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2)措施: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3)意义: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迁都洛阳(1)原因都城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需要。平城地处偏僻,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对北魏构成威胁。(2)目的: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过程:493年,由平城迁至洛阳;秉公执法,打击以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4)意义: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中华文明。4实行汉制与移风

4、易俗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改说汉语,改行汉制。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提示】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完全的,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用图示法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教材整理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经济方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3政治方面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待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

5、合的趋势。鲜卑族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迁都洛阳,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击了保守势力,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3.移风易俗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

6、民族融合,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探究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 料解 读史料一神瑞二年(415年),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魏书食货志“又不熟”指农业歉收,所以导致“路有行馑”。史料二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自北魏建立后的一个世纪以来,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省略号之前的内容说明了北魏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省略号之后的内容说明人民起义使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史料三(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

7、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史料表明孝文帝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史料应用】(1)从史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提示】北魏建立之初,农业生产凋敝,人民生活困苦。(2)史料二反映了北魏怎样的社会状况?【提示】拓跋贵族采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3)根据史料三,说明孝文帝改革与孝文帝个人素质的关系。【提示】孝文帝从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这对他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论拓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有利条件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

8、局面。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社会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探究点二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史 料解 读史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史料说明

9、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民族融合加快。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为全国再次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提示】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

10、一统奠定了基础。【史论拓展】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2)作用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3)成功的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4)启示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

11、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特点。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

12、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规范解答】第(1)问,根据“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了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确立了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结合。第(2)问,根据“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减少了改革阻力;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13、得出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了其改革的决心,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相结合。(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1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解析】题干的大意是,每次战争时,鲜卑贵族都强迫他族人民冲锋在前。这反映的是当时尖

14、锐的民族矛盾。【答案】B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交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均田制的概念。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由此排除A、C两项。均田制下的露田是国有土地,不得买卖;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但限制买卖,由此排除B项。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对这些荒地进行重新分配,故答案为D项。【答案】D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解析】封建化是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A项不是封建化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