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14年高考真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759650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14年高考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14年高考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14年高考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14年高考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14年高考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14年高考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14年高考真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6 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商代的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氏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这说明商朝社会()A呈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B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C带有浓厚原始禅让特色D体现出强烈专制色彩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可知,体现了较为浓厚的神权特点。答案为 B 项。2有学者认为:西周国家更像一个家族的扩大,贵族们通过对家族的认同形成对周朝国家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基础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礼

2、乐制 D皇权专制答案B解析 “对家族的认同形成对 周朝国家的认同”体现了西周家国一体的时代政治特征,其形成存在的基础是重视血缘亲疏关系的宗法制,故答案 为 B。3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分大家私,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 ”导致主人公如此感慨的是()A宗法门第观念B仅男子可参与科举C近代新式教育推广D秦代强制分户的立法答案A解析 宗法门第观念经过几千年的 传承早已深入人心,上至大宗皇帝下至小宗百姓都深受其影响。4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

3、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第 2 页 共 6 页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答案A解析 由材料中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可以得出秦朝的政治变革是废分封,设郡县。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分封制是以血 缘关系 为纽带,体 现的是血缘政治;而郡县制的长官是由皇帝任免的,体 现的是官僚政治,因此 变 革促使了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由此分析可知 A 项符合题意。5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

4、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答案A解析 唐代最能体现“官僚体系内部的 权力制衡”的是三省六部制,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权制衡,一方面保障了君权 的加强,同 时也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故选 A。6(2014新课标全国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 设殿阁

5、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 职位,而是来自最高 统 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 项错误。C 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 “内阁取代” 。D 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7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一、起草谕旨;二、备充顾问;三、议决政务;四、审议文件和案件;五、荐举官员。A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第 3 页 共 6 页 B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C “首辅

6、独专票拟,阁权至重”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中“起草谕旨、备充顾问”等信息可判定考查的主题是清代军机处的职能,故 D 项符合题意,而其他三个备选项内容分别是汉代、唐代、明代的历史现象。8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 “秦以前之封建政治” 特指西周分封制, 结合所学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符合郡县制, “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不符合分封制, “权力高度集中 ”不符合分封制,故答案选C。9(201

7、4北京高考)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答案A解析 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混战不休,中央集 权大为削弱。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派文官到各地任知州、设通判、收财权归中央。三司使、枢密院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故应选 A。10(2014四川高考)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府、直隶

8、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第 4 页 共 6 页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 县作为一级政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清朝,故 A 项结论正确。魏晋南北朝 时,州作为高层政区,到宋金元时期,降为统县政区,到清朝时,州又降为县级政区,故 B 项结论正确。从秦汉至清,除秦 汉和隋唐为二级制外,其他时期均为三级制,故 D 项结论正确。从表格中的信息无法得出 C 项,另外从秦汉到清,地方的自主性因中央集权的

9、加强而不断削弱, C 项结论本身也不正确。11据吕氏春秋通诠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 ”据此, “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答案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官 员的监督与控制,除 D 项外,其他三个 备选项均与材料信息有一定联系,但“监督考核地方官 员”表述最全面,故答案为 B。121870 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 ”材料所评论的是中国的(

10、)A郡县制 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 D谏议制答案B解析 材料“中国人民的竞争 公开化、没有世 袭等级、不主张任人唯亲”等信息可知,体现的是公平、公开、民主的理念,备选项列举的历史现象只有科举制初步具备以上特点,故选 B。二、非选择题13(2014江苏高考)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 ,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 武)则天特令

11、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 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 (中书省)鸾台( 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 为拒 第 5 页 共 6 页 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 题,曰奏皆审署申覆( 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12、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

13、信息。注意 联系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相关知识回答。第 (1)问注意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举贤良文学之士”“延贤人与谋议” “辩论”作答。第 (2)问应结合唐代三省体制的运作程序作答。第 (3)问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注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 “掌献替可否 ”“起草进画”等;第二小问应结合明代内阁的性质和地位说明。第 (4)问应联系材料一、二、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14中外政治发展历程中都注重监察制度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汉以来,监察机构的监察重点一般是官吏个人,对政府机构、部门的监察则很少有过。唐代御史台分察六部说 明, 这时已从对官吏个人的监 察,开始转向重视对机构的

14、监察。德宗时御史中丞韦贞伯弹劾吏部选曹乖谬,结果吏部主要 负责人皆坐削一阶。 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材料二 道德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守法。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 门、 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 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1889 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 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英国的反腐败机制(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监察机构监督官吏的史实,依据材料一分析唐代监察制 第 6 页 共 6 页 度是如何发展的?(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3)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中国唐朝与英国监察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有何共性?与中国唐代相比,英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何进步之处。答案(1)史实: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汉朝在地方设立刺史,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督。发展:唐朝由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到重视对机构的监察。(2)特点:方式多样,注重道德教育;多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注重立法建设。(答出 3 点即可)(3)共性:注重设立有效机制加强监察,防止腐败;注重对公职人员和政治机构的监督。进步之处:中国唐代监察体制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英国的监察体制则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以法律规范监察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