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备考2011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第13单元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探索 人教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7561271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备考2011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第13单元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探索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品】备考2011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第13单元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探索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品】备考2011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第13单元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探索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品】备考2011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第13单元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探索 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品】备考2011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第13单元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探索 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备考2011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第13单元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探索 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备考2011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第13单元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探索 人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总结本单元讲述了19561976年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即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探索,更有失误的做法;19661976年是全局性的错误,即“文革”的十年内乱时期。1经济上:特征是经济建设曲折起伏。正确方针难以持久:包括八大的综合平衡方针、“八字”方针和“文革”中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整顿。错误做法影响恶劣:包括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中经济工作的瘫痪。经济局面受政治局面干扰而起伏,特别是“文革”中更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成就。2政治上:特征是“左”倾错误不断升级。正确的探索未坚持:中共八大科学分析了主要矛盾;整风

2、运动半途而废。阶级斗争不断升级: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庐山会议引入党内,“文革”则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夺权的大动乱。对“左”的抵制:党和群众对“左”的错误作了一些抵制和抗争,最终结束了“左”倾错误。3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阶段。经济上:一方面取得一些重大成就,特别是能源、交通、重工业方面,但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农业更为停滞。政治上:“左”倾错误影响,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一、从1949年到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方面分析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从政权实质以及发展方向方面分析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党采取的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措施方面分析,有些属于

3、新民主主义性质,而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例,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3)社会主要矛盾: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的社会矛盾比较复杂,既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残余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又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

4、设的三次大挫折1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主要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把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处理。主要影响:逐步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是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2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主要原因:毛泽东认为彭德怀上书是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右倾的表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主要影响: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延长了“左”倾错误的时间,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3文化大革命:主要原因:60年代中期,党的“左”倾思想更加严重,毛泽东认为修正主义正在复辟。主

5、要影响: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特别提示健全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坚持实事求是,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1949年至1976年,历时27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1)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自二战后期至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即雅尔塔体系最终形成。其间,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成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立。随着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在这一时期美国操纵联合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敌视新中国。19501953年的侵朝战争就是一例。在这样的

6、国际背景下,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出席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美苏争霸呈现出“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的特征。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呈现出“苏攻美守”的特征。在这一特征下,美国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2)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经济稳定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西欧各国致力于经济恢复,至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

7、生产大体都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扶植日本。1951年,美国结束了对日占领。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美国在70年代之前经济稳定发展,70年代以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1973年,美元再也无法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1973年经济危机打击了美国的经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西欧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其中,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尤为迅速,创造了

8、“经济奇迹”,至60年代初,已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1967年“欧共体”成立,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日本在1955年以后,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3)社会主义国家。1950年苏联完成了“四五计划”,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这一时期,苏联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斯大林

9、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苏联、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很快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开始在各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在上述国际背景下,中国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先后经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但均是对原有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改革均以失败告终。东欧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均是在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中,波兰的改革未取得明显成效;匈牙利的改革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成效;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因苏联出兵而中断。这一时期,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到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4)亚非新兴民族

10、独立国家。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逐渐改变了美国控制和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从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等采取一系列措施,经济高速增长;1960年由西亚国家发起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70年代以后,西亚产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了本国的石油工业,开始充分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1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主要涉及如何看待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理论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转变问题。毛泽东曾说,“总路

11、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就是解决所有制问题”,它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有人认为这种提法是强调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不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必然导致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上急于求成和求纯,违背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另一种观点则从多方面分析毛泽东认识转变的原因,说明其思想转变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实际,是正确的、合理的。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应充分肯定,另一种看法持怀疑或基本否定的态度,第三种观点是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错误作足够估计。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怎样看待当年的社会主

12、义改造和当今的改革开放的关系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今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就是否定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另一种观点认为,改造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两种不同政策,具有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今天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改革是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两者都是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经济决策。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今天的改革而否定或怀疑当年的改造,也不能因为肯定当时的改造而指责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 3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来的原因中共八大路线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正确的路线最终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来。对于其原因,史

13、学界提出不同的观点:(1)从八大的不足之处分析原因。认为八大路线之所以未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八大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有人认为,中共八大对工作重心战略转移认识不彻底,由于存在这一不足,1956年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时,国内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党进攻,很快就改变了八大对国内形势所作的正确分析和对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还有人认为,由于八大路线在经济建设上存在不足,八大以后不久就一再批评反冒进,后又提出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用以代替八大提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对八大所确定的国民经济各项指标作了全面修改。(2)从广泛的社会背景究其原因。不能用八大的历史局限性这种笼统的

14、概念来说明,必须从广泛的社会背景出发,作实际分析。(3)有的史学工作者认为理论准备不足,是八大路线未能全面贯彻的重要原因。(4)有人专门从经济方面探究原因,认为八大路线没有触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两个要害,使经济工作很难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5)有人认为八大文件从未明确提出政治路线,这是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很快被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6)有人把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归纳为四点:对国内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超出了客观实际。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对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认识不够准确,片面强调政治而忽视经济。在注重经济建设时又把它看得过于容易。 4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评价现今学术界主要有

15、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基本肯定的,认为总路线是党和人民在八大路线指引下探索中国式建设道路的成果,它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的客观要求,既有一定客观依据,又反映了人民的根本愿望。但总路线也有缺点,从内容看,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从其制定和执行过程看,它是在反右扩大化和批“反冒进”过程中制定的,又是在“左”的指导思想下被执行的,所以带有主观主义和浓厚的“左”的色彩。然而,不能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总路线带来的。持这种看法的人还认为总路线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对总路线的宣传和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这种宣传将总路线的“多、快、好、省”简单地归纳为“多”和“快”,这就进一步发展了总路线中忽视

16、客观规律的缺陷。另一种观点则基本否定了总路线,认为总路线虽然包括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但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在八大路线指引下产生,相反,它正是在离开八大路线指引下形成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后者发展了总路线中忽视客观规律的错误思想。有人还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的灵魂是1956年“反冒进”的命题;高速度是八大二次会议所强调的总路线的中心思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是总路线的实践。因此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基本是错误的。5关于“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对此问题,国外的主要观点是“文革”是追求平均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结果;“文革”是中共领导层政策分歧与权力斗争的结果;“文革”是毛泽东个性与个人崇拜的结果;“文革”是青年人“赶时髦”、追求“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