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评估检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755030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评估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评估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评估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评估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评估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评估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评估检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评估检测(十六)专题十六(45分钟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5分,共 60分)1.如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3.(2013徐州模拟)某学者把苏联(俄)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做三个实验,即“

2、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4.1921年 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这里,列宁主要强调()A.利用市场机制 B.建立工农联盟C.生产资料公有 D.按劳分配产品5.(2013汕尾模拟)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3、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6.(2012福州二模)列宁曾说:“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整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百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 ”体现这一设想的是苏俄(苏联)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新经济体制7.下图为 1913和 1937年英国、美国、苏联(俄国)和法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其中代表苏联(俄国)的是()A.B.C.D.8.据张君劢史泰林(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茨,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

4、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一做法的政策依据是()A.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D.市场经济的确立9.( 2013湛江模拟)1936 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失望而归。他说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虽然光鲜亮丽,但不能吃了。这揭示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危机B.新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10.(2013南平模拟)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 年)示意图 。造成 20世纪 5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是()A.政策指导的失误 B.土

5、地所有制的变革C.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 D.自然灾害的影响1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12.(2013福建四地六校模拟)下表是苏联某一时期内经济的增长率(%)年份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人均实际收入1966-1970 7.8 8.5 3.

6、9 5.91971-1975 5.7 7.4 2.5 4.41976-1980 4.3 4.4 1.7 3.41981-1985 3.6 3.5 1.0 2.1影响上述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化运动 B.美苏争霸C.农业集体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20分,共 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 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 1929年至 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 9倍,工程师增

7、加了 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 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 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世界历史纪录片材料二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

8、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至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2 分)并分析共同原因。(4 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2 分)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4 分)14.近代中国曾错失四次现代化良机,据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7预测,2015 年中国将完成第一次现代

9、化,达到 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 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1)十月革命后,苏联(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的?(4 分)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其有什么显著

10、特点?(4 分)(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罗斯福是如何执行现代化方式的?(6 分)(3)概述 20世纪 50年代以来苏联和美国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的历史。(6 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 A。由图片中“列宁参加义务劳动”,结合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可以看出,本图片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C、 D 表述均不正确。2.【解析】选 A。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的支持。故 选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特殊的政策,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实行时期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排除 D。3.【解析】选 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面对现实的实验”就是退回去。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践的后果,列宁提出“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政权在握,可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实际出 发,新经济政策应运而生。4.【解析】选 A。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在于联系实际,注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列宁讲话中所说的“新经济” 指的

12、是工业,它同农业的联系主要靠商品交换与商品贸易。故选 A。【变式备选】1921 年的五一劳动节,正巧与基督教复活节同日。正在苏俄考察的瞿秋白,当晚写道:“今天在我们这里吃过节饭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哟。 ”这反映了当时苏俄( )A.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B.允许私人兴办中小企业,发展 贸易C.实行了按劳分配日用生活品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允许产 品交换【解析】选 D。根据时间和材料内容可推断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商品交换得以恢复。A 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商品交换;B 属于新经济政策中工业所有制方面的内容,与材料主题无关;C 是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答案是 D。5.【解析】选 D。本

13、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根据列宁提出的公式,涉及多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制度,说明列宁主张吸收不同国家的进步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6.【解析】选 C。材料揭示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实际上就是后来的斯大林模式。7.【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1937 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在世界工业产值中跃居第二位,因此正确。8.【解析】选 C。“民国十七年春”即 1928 年春。 1927 年苏联开始通 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茨共同耕种为条件”与农业集体化的内容相符,故选C。9.【解析】选 C。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2

14、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 是生虫的红苹果”说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A、B 、D 在时间上就可以排除。10.【解析】选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农业发展和粮食产量,而苏联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措施偏离了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影响了农业发展,故选 A。11.【解析】选 A。“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表明赫鲁晓夫推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 指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 错误在于赫鲁晓夫在大权独揽后也陷入个人崇拜泥淖;C 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举措;D 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15、变式备选】赫鲁晓夫阐述苏共二十二大的改革纲领:“忽视物质利益原则,就意味着毁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了更好地完成计划,应该给予企业更多的可能性来控制利润,更广泛地利用利润来奖励自己为集体良好地工作,来扩大生产。 ”据此可知( )A.赫鲁晓夫并未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B.赫鲁晓夫主张废除计划经济 体制C.赫鲁晓夫主张恢复列宁新经济 政策D.赫鲁晓夫反对废除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解析】选 A。解题的关键在于“更好地完成计划”以及“ 为集体良好地工作”,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仍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12.【解析】选 B。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述时期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结合所学史实可以排除

16、 A、C、D。美 苏争霸影响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第 (1)题首先注意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其次从时间可以看出这时是斯大林模式在起着重要作用。第(2)题要紧扣要求分析问题,结合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农业发展曲线,以及此时期中苏两国的经济建设方针等方面来回答。第(3)题注意此时间段的时间和农业发展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斯大林模式” 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 视和巨额投资; 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 (8 分)(2)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或出现三年困 难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