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读成语故事-

上传人:心**** 文档编号:147513071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必读成语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生必读成语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生必读成语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生必读成语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生必读成语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必读成语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必读成语故事-(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中有成语故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偃旗息鼓 三国时期,刘备派老将黄忠率兵去袭击曹操的粮草大军,被曹操包围,赵云前去解围,被曹操追杀。赵云兵少势弱,他敞开营门,偃旗息鼓,只身站在营门口,曹操怕中计就撤退,被赵云的士兵伏击,赵云趁机追击,把曹军打得大败。七步成诗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

2、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囫囵吞枣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取长补短 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出

3、处】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孟子滕文公上 【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管中窥豹 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典故】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

4、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出处】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 庄子齐物论 【解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呕心沥血唐朝诗人李贺不愿暴露他的皇室远亲身分,只身参加科举做了小官。他在诗歌上却花费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他经常命书童背一个袋子装他路上偶得的诗句,他的“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5、”堪称他治学的写照,他母亲认为他是在吐心。【典故】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唐韩愈归彭城诗【释义】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三省吾身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典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学而【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锲而不舍战国末期赵国哲

6、学家荀况在劝学中讲到:学习同镂金石一样,刻一下就停下手来,烂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把它们刻穿,所以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会有成效。【典故】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释义】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侃侃而谈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大力提倡“仁政”,并认为仁必须要以礼为规范,因此他日常的一举一动都力求按周礼去做,在家说话温和恭顺,与下大夫谈话时无所顾忌,侃侃而谈,而上大夫或国君谈话时和颜悦色,十分谦逊,严格按周礼行事。【典故】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论语乡党【释义】侃侃:理直气壮,从

7、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诲人不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出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尔虞我诈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出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

8、五年【解释】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面面相觑min min xing q【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兵攻打徐州,吕布趁机攻占曹操的兖州和濮阳,曹操挥师保家,与吕布在濮阳城外大战,曹操听取于禁建议,攻占吕布的西寨,吕布率援军赶到,曹军人困马乏,面面相觑,幸亏典韦英勇奋战,夏侯率军解围。【出处】舟起如簸,人皆瞑眩,蒙被僵卧,懊丧此来,面面相觑而已。 明张岱海志【释义】觑:看。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呕心沥血u xn l xu【成语故事】唐朝诗人李贺不愿暴露他的皇室远亲身分,只身参加科举做了小官。他在诗歌上却花费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

9、,他经常命书童背一个袋子装他路上偶得的诗句,他的“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堪称他治学的写照,他母亲认为他是在吐心。【典故】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唐韩愈归彭城诗【释义】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不懂装懂b dng zhung dng【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用计气死魏国大将曹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统领大军向祁山开来,诸葛亮派兵布好八卦阵,司马懿不懂破阵之法,硬着头皮派张虎、戴陵攻阵,全部被俘。蜀将关兴与姜维三面夹击,司马懿大败而归。【典故】我妈也比他强呵,起码不像她不懂装懂。我最恨不懂装懂

10、像她那样的老师。 王朔我是你爸爸【释义】自己不懂却装作很精通的样子。世外桃源 sh wi to yun【成语故事】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一个渔夫只身划船进入一山洞,发现一座桃源,这里的居民男耕女织,大人小孩均参加劳动,没有赋税和徭役,人们的关系十分淳朴亲切,到处是一遍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小心翼翼 xio xn y y【成语故事】北宋初年,校书郎贾黄中为官清廉正直,而且十分爱护老百姓。他任宣

11、州太守时用自家的米救活上千的灾民。他发现价值连城的宝物,立即上交给宋太宗,受到宋太宗的嘉奖。宋太宗安排他去外地任职时告诫他做事小心翼翼,但不能过分。【典故】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诗经大雅大明【释义】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敝帚自珍 b zhu z zhn【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去攻打在成都称帝的公孙述,汉军进兵神速,与公孙述进行了殊死搏斗才攻占成都,吴汉下令屠城。刘秀指责他,说老百姓家里有破扫帚也价值千金,不能掠夺他们的财产失去民心。【出处】一量放兵纵火,闻之可以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遗簪

12、见取终安用,敝帚虽微亦自珍。 宋陆游秋思【解释】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振聋发聩 zhn lng f ku【成语故事】清朝时期,英国舰船经常侵犯中国领海主权,以保护向中国输送鸦片的贸易,鸿胪寺卿黄爵滋忧心忡忡。他上禁烟议疏给道光皇帝,列举大量的数据与材料证明鸦片的危害,提出为了严禁鸦片,应不惜动用死刑,以达到发聋振聩的目的。【出处】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释义】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奔走相告 bn zu xing go【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楚

13、等11国派出高级官员到虢国会盟,楚使熊虔的仪仗非常气派,远远超出了当时出巡的标准,天子出巡才有“虎贲”百人,而最低的士人出巡只有“陪乘”一人,任务是“告奔走”。楚使的行为引起了其他国家使臣的反感。【典故】士有陪乘,告奔走也。 国语鲁语下【释义】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孜孜不倦 z z b jun【成语故事】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百姓流离失所,禹奉命带人打猎把兽肉分给百姓吃,又带领大家疏通沟渠江河,把大水引入海中。还教导人们播种庄稼,让人们按需要交换物资,使天下太平。禹对舜帝说:“予思日孜孜。”【出处】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尚书君陈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 后汉书鲁丕传乃更潜心典籍,孜

14、孜不倦。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解释】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锐不可当 ru b k dng【成语故事】五代时期,周太祖郭威即位不久,后汉的河东节度使刘旻率军攻打晋州。周太祖派常胜将军王峻前去救援,王峻到达陕州后驻军休息。太祖派翟守素前去催征。王峻解释为了避免与来势汹汹、锐不可当的刘旻军队正面冲突而损兵折将,刘旻见势不妙就撤军。【典故】其锋不可当。 后汉书吴汉传【释义】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不毛之地 b mo zh d【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占领郑国的首都,郑襄公见彻底完蛋,只好光着膀子向楚庄王跪地求和,答应郑国土地可以划给

15、楚国,郑人做楚人的奴隶,只恳求给一块不毛之地度过余生。楚庄王见郑襄公真诚悔过,就答应了他的求和要求。【典故】锡(赐)之不毛之地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释义】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心腹之患 xn f zh hun【成语故事】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准备出兵伐齐,越王勾践带臣子及厚礼来朝见,夫差特别高兴。伍子胥认为出兵伐齐,作用不大,当前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夫差根本不听。没过几年,越国趁吴国北上伐晋国时出兵伐吴,将吴国彻底打败。【出处】越在我,心腹之疾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寇贼在处,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后汉书陈蕃传【释义】心腹:比喻要害。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也泛指最大的隐患。生灵涂炭 shng lng t tn【成语故事】公元385年,后燕、后秦进攻前秦,活捉前秦王苻坚。幽州刺史王永拥立苻坚的儿子苻丕为皇帝,苻丕登基后发布通告称:“皇上被害,长安沦陷,国家凋败,生灵涂炭,全民联合起来准备作战。”由于后秦势力强大,394年后秦灭掉前秦。【出处】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晋书苻丕载记【释义】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放荡不羁 fng dng b j【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王长文自幼刻苦好学,性格孤僻,放荡不羁,从不把州府的征召放在眼里。州里召他为别驾,他偷偷地出走。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