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直-10发展的思考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747220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直-10发展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武直-10发展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武直-10发展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武直-10发展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武直-10发展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直-10发展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直-10发展的思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韩 媒 : 中 国 武 直 -10 发 展 起 点 过 高 忽 视 成 熟 技 术2012 年 02 月 23 日 10:03来源:东方网字号:T|T1001 人参与 62 条评论打印转发武直 -10 攻击直升机(环球网图片)韩国军事网站新罗空军论坛日前发表文章对中国自行研制的武直-10 武装直升机的性能与未来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武直-10 的出现与将来的服役,将使中国陆军一方面获得自身的“战力力量倍增器”,使自身的作战模式由平面转向立体。同时,也有益于自身建立类似美军第 101 空中突击师那种高机动打击部队。但仅就武直 -10 本身体现出的诸多技术特点,中国在发展该型装备时所

2、采用的设计思想存在一定问题,在未来,或对其战力发挥造成阻碍。武直-10 缺乏完整的发展体系与技术储备众所周知,如果暂时忽略惨遭“腰斩”的“科曼奇”,世界武装直升机共发展了两代。第一代的代表机型就是前苏联的米-24“雌鹿”与美国的 AH-1“休伊眼镜蛇”。第二代的代表机型较多,除了前苏联/ 俄罗斯的米-28“浩劫”、卡 -50“噱头”、卡-52“短吻鳄”,与美国的 AH-64“阿帕奇”之外,还有欧洲联合研制的“虎”、意大利的 A129“猫鼬”与南非的“石茶隼”。而在这些研发出高性能武装直升机的国家中,形成体系并经历完整发展过程的,无疑只有美俄两家。这两国不仅研发了大量高性能武装直升机,并且总结出

3、发展高性能武装直升机的最佳发展过程,那就是先研发一种高性能的中型通用运输直升机,经过长时间使用证明其性能足够可靠后,在其基础上研发武装直升机。在获取武装直升机完整技术之后,再专门研发专用型武装直升机。俄罗斯由米-8 到米-24 再到米-28,美国由UH-1 到 AH-1 再到 AH-64,莫不如此。但问题在于,并非所有国家都像美俄那样有能力研发多型高性能直升机,并在其基础上进行高效的技术升级。因此,很多之前没有研发武装直升机经验的国家,选择了一上来就研发专用武装直升机的方式。除美俄之外的其他国家都是这样。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可缩短武装直升机的发展过程,降低成本。但却需要在性能上做出取舍。或许是

4、处于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极大缓和使各国对武器装备更新的需求没有以前那样迫切,但欧洲的“虎”式武装直升机较之美国的“阿帕奇”漫长得多的研发与适应过程,无疑显示了美欧之间在武装直升机之间的技术差距。相比美俄,中国面临同样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在研发武直-10 之前,中国尽管仿制了多型武装直升机,但自身的技术水平却并未获得相应提升。自身装备的各型直升机均无改装成专用型武装直升机的潜质。因此,中国只能选择在自身技术储备不及欧洲的情况下,选择技术风险更大的,直接研发武装直升机的方式。而这种做法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武直-10 的研发过程过长,关键就是长期难以过关。最重要的是,在研发初期,定下的尚属先进的技术

5、指标,在该型装备完成漫长研制投入现役时,很可能已经过时了。这种窘境对任何一种装备而言,无疑都是致命的。“长弓阿帕奇”攻击直升机(资料图)武直-10 的技术参照选择不符合中国需求面对自身需求与实际研发能力的巨大反差,中国在研发专用型武装直升机的过程中,很自然的选择了其在研发其他装备时惯用的做法,那就是寻找基础参照,缩短自身的研发过程与技术风险。这种做法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均十分普遍,中国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最明显的,就是美国 M1 系列主战坦克对德国“豹”-2 主战坦克“赤裸裸”的“抄袭”。但关键在于,选择的参照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很明显,中国的武直-10 的基础参照是欧洲的中型直升机,更直接

6、的讲就是欧洲联合研制的“虎”式与意大利的“猫鼬”武装直升机。这种选择合适么?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暂时抛开武装直升机未来在海空军中可能的应用,该型装备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伴随陆军作战部队进行协调进攻推进,发挥类似二战时期“斯图卡”与“伊尔”-2 俯冲轰炸机的任务,进行近距支援或攻击。因此,该型装备与陆军的规模与整体作战思想必须是匹配的。相比美俄,欧洲国家自二战之后,就已经不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大陆军”。时至今日,即使欧洲国家频频参与世界各地的维和行动,但从欧洲主导的,对利比亚进行的中后期打击行动中看,欧洲的整体作战能力萎缩是很严重的。在西方国家向利比亚发射的 100 余枚巡航导弹中,只有 2 枚与

7、欧洲有关。但即使这 2 枚导弹,还是英国核潜艇发射的美制“战斧”巡航导弹。与之类似,尽管经历了长期努力,以法德两国为主导的欧洲国家,依然难以组建人数仅为 2 万人左右的“欧洲快速反应军团”。因此,有鉴于欧洲军力,尤其是陆军的这种弱势,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俄会偏重于重型武装直升机,而欧洲则更偏爱中型,甚至轻型武装直升机。中国研制成功的新型机载反坦克导弹但中国与欧洲的实际情况类似么?显然不是。早期,中国依仗居于世界首位的人口,组建了规模极为庞大的军事力量。尽管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历了多次大规模裁军,但仅就规模而言,中国的武装力量在世界上依然是最为庞大的。在中国军队逐渐由“人海战术”转向“精

8、兵卫国”中,上世纪 90 年代初,前苏联的解体为中国获得更多的军事技术创造了客观条件。因此,中国在保持世界首位的军队规模的同时,正稳步提升自身的技术含量。因此,未来,中国陆军的特点,就是规模庞大,技术先进。因此,适应于小规模陆军的欧式中型武装直升机无疑难以满足中国需要。最明显的例子,美俄武装直升机如果单纯挂载反坦克导弹,载弹量均可达到 16 枚,甚至更多。(卡 -50/卡-52 武装直升机,挂载“旋风”-M 反坦克导弹的极限挂载能力为 24 枚)。但欧式武装直升机的反坦克导弹载弹量,只能达到 8 枚。这显然与中国对武装直升机具备强大对地攻击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武直-10 因发展起点过高而忽视

9、传统技术从武直-10 首次在网上曝光至今,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无论其性能究竟如何,其较长的研发过程已经预示其很难成为一种优秀装备。而造成这一结果的,除了中国自身的技术储备不足,选择并不完全合适的技术参照,因发展起点过高而忽视传统技术也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中国的军队现代化而言,来自俄罗斯的帮助主要集中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至本世纪初。俄式装备技术,实际的作用是使中国初步了解全新装备的诸多技术特点,为日后的自行研发积累经验,创造条件。而在重返吸收俄式技术,且俄罗斯短时间内难以继续拿出足以吸引中国的新技术时,中国将目光转向了欧洲。武直-10 即可看作是这种“转向”的标志之一。但中国的这

10、种“由东向西”的技术转变,却使自身忽视了对俄式技术,或者说忽视了对相对传统技术的重视。较多的重视全新技术,从而使自身走了不少弯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武直-10 配备的武器系统。作为首个将武装直升机用于实战的国家,美国在为该型直升机装备何种武器方面的研究十分广泛。仅就武装直升机挂载的反坦克导弹而言,装备海军陆战队的“眼镜蛇”系列武装直升机主要装备的是线导的“陶”式反坦导弹。而装备陆军的“阿帕奇”系列武装直升机,则装备了激光制导的“海尔法”系列反坦克导弹。尽管线导导弹存在发射导弹后,武装直升机行动受限的限制,但其在抗干扰能力方面的表现,无疑要强于激光制导导弹。因此,时至今日,关于这两类反坦克导弹究

11、竟谁更适合装备武装直升机,尚无定论。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放弃了自身本来实力雄厚的线导反坦克导弹,盲目的选择从头研发类似“海尔法”的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作为一个陆军大国,高性能的重型武装直升机是中国必须的装备。武直-10 武装直升机显然不符合这方面的要求。比较理智而稳妥的做法是,中国暂停有关武直-10 的研发工作,转而从俄罗斯引进米-28 武装直升机的相关技术,结合之前研发武直-10 所获得的西方与自身技术,自行生产、改进米-28 武装直升机,从而满足中国陆军现阶段与未来的需要。(知远 北风)中国新一代机载反坦克导弹已研制成功,并开始向国外市场推销。前苏联时代研制的米-28 攻击直升机至今采购者寥寥无几。(资料图)中国国产武装直升机的大量技术被武直-9 先行使用验证。(资料图)中国国产武直-9 武装直升机在机载反坦克导弹、观瞄系统、火控系统方面都已相当成熟。(资料图)武直-10 攻击直升机(资料图)武直-10 攻击直升机(资料图)武直-10 攻击直升机(资料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