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742388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四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四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四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四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四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与文化发生关系,无论是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还是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发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几个方面。一、 语音的比较世界诸语言从声调上可分为声调语言与非声调语言。声调语言中的声调(表现在字调上) ,同辅音元音一样,起着辩义的功能。如汉语普通话的“妈” ,发音相同,但因声调不同而意义有别。而非声调语言,例如英语,其声调只担负语气的功能。汉语有四声,而英语等印欧语系的口语中无四声。这是汉英语在语音上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汉字基本上都是单音节,在 1300 多个单字音节中,除去四声音调特征之后,只有 429 个单音节,它们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

2、组。而英语单词多是多音节,英语中约有 1200 个音节,有重音但无四声。汉语四声形成了发音的抑扬顿挫,产生一种唱歌的特征。中国古诗读起来很有音乐美。有的学者说汉语是一种诗歌的语言。英语是以清重音区别词义的语言。例如 content 的重音放在第一音节时为名词,意为“内容” ,放在第二音节时为动词,意思为“满足” 。在英语和汉语之间,诗是既可译的又是不可译的。意象是可以译的,但有时需要转换,或加注释。音律则是不可译的,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由于语音的特征,汉语诗歌的格律为“平仄律” ,英语诗歌的格律为“轻重律” 。2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汇,为中国文学和民间文艺的某些特色提供了沃土。汉语中同音

3、字、词很多,据对 45300 条汉语词目的统计,同音词占 38.6%。为利用谐音开了方便之门。气管炎(妻管严) ,春节年画,年年有鱼(余) ,送“钟”作礼物,称“闹表” ,“箸”称 “筷子” 。上述文化特色在跨文化交流翻译成英语时,就会大打折扣。二、 词汇的比较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反映在语言上,文化不仅影响了词汇的字面意义,也影响了词汇的引申意义。1。平行词汇 指在两种语言中其字面意义不同,但引申意义相同的词汇。为了表达同一意思,两种不同的语言有时使用字面意义不同的词,我们称为“平行词”他瘦得象猴子似的。英语(he is as thin as a s

4、hadow )意为他瘦得象影子似的。汉语形容人在过着劳累而痛苦的生活时,常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而英语则说过着狗一样的生活。 (to lead a dog s life )空缺词汇 指一种语言某些词汇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 ,在基督教文化的语言中没有准确的词汇与之对应。再如“阴阳”的概念也是如此。对于这些词,一种方法是用一组词或一句话来解释,另一种方法用音译。汉语中许多词汇,如佛、觉悟、苏维埃、坦克、3法西斯等都是音译。同样,我国的饺子、荔枝 、磕头、冰糖葫芦、武术、节气、大字报等词在英文中也没有对应的词,只能音译。改革开放以后,又有许多

5、新的外来语“卡拉 ok”“T 恤衫”等被吸收到汉语中,同时,汉语又增加了大约 3000 多条新词汇,其中如承包、三资企业、集资、四个坚持、下岗、等在英语中都是空缺。信息化时代吸收进来的更多,如因特网、网络化、软件等。3、冲突词汇 指在两种语言中那些字面意义相同,但引申意义不同甚至褒贬含义截然相反的词汇。如“鹤”在中、日、英、法文中的字面意义都是指一种涉禽。但在中国它是长寿的象征(鹤龄) ,中国人称之为仙鹤。在日本鹤是幸福的象征,日本航空公司的标志是一只红鹤。但在英国,他被看作丑陋的鸟,在法国是蠢汉和淫妇的代称。 “猫头鹰”在中国长带有不吉祥的含义,而在欧美它却常是智慧的象征。喜鹊在中国表吉祥,

6、而在西班牙却是贼鸟。蝙蝠与福谐音,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却害怕蝙蝠。除了文化的原因 ,各国意识形态不同是形成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所承载的内涵不同的又一原因。如“私有制”在我国是贬义;而在西方国家则是没有丝毫贬义的中产阶级。冲突词汇在人们交流时容易引起误解,必须加以注意。三、语法的比较 主要讲语法中的句法,句法指语法中联词成句的规则。句法中的关键问题是各种语言句子结构上的差异。英语汉语 主语动词宾语4但是,汉语中,特别是古汉语中,主语是可以没有的。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对比英文,汉语中没有主语,常给读者以更多的审美自由度,使读者有更大自由联想

7、的空间,任凭读者的思想纵情驰骋。三、 非言语语的比较什么是非言语语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除使用语言符号外,还使用非语言的符号,简称非言语语。人类用非言语交流的历史比用语言交流的历史更古老,人类处于类人猿阶段就有非言语语了。 三国演义空城计故事里,诸葛亮与司马懿没有说过一句话,但他们之间却运用非言语语进行了交流。这里主要比较中外体态语的异同,这是我们从事涉外工作,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这里谈的体态语,陈望道先生称为态势语, ,西方有人则称为“人体示意语言” ,而较形象通俗的称呼则是“无声语言” 。莎士比亚在冬天的故事里说道:“在他们的静默里包含着话语,在他们的姿势中包含着语言” 。体态可以表义传情,

8、这是没有疑问的。体态语的社会职能主要表现为交流思想、传达感情、昭示心理、强调指代以及表示社会连结关系等。四、 时间语的比较 时间语的涵义 对过去、现在、将来的侧重点不同所形成的时间取向。(一) 文化观念与时间取向5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重视过去的倾向,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加之中国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使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看重过去。伊斯兰教传统文化,人们相信将来的是属于真主阿拉,所以在时间观念上有重视现在的倾向,他们不愿意对将来的事进行预测,认为那是他们控制不了的。土耳其的一句很能说明问题:“今日的鸡蛋要比明日的母鸡强” 。菲律宾与拉美一些国家的人们认为“现在”是最重要的。美洲土著

9、印地安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和作用只是对现在而言,没有过去与未来,他们的语言中甚至没有时间延迟和等待这样的词汇。美国历史很短,美国人的西进的开拓精神,使他们更看重将来,他们受到的是向将来看的教育。美国人绝不停留在当前正在干的工作上,而是看着下一步的工作。印度教与佛教的时间观念也有将来的时间取向,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当然,形成这种时间观的原因不同于美国人。(二) 直线时间观念与环形时间观念西方主流文化是用直线方式来看待时间的,即充分地意识到过去、现在和将来。英语中过去、现在将来 3 种时态在语法中表现很明显。西方纪年法,从公元元年开始,一直向前计数。在西方商品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他们浪费物质却珍惜时间

10、。在时间上精打细算。美国的商人与职员,把自己的工作时间以 15 分钟为一个时间段6写在效率手册上的做法很普遍。佛教与印度教文化中则存在环形时间观念。佛教认为,历史循环式地发生,大约 40 亿年形成一“劫” 。有生命的东西永远象车轮运转一样在天堂、人间、地狱范围内循环转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述两种时间观念都存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体现的就是一种直线式的时间观念。但中国的直线式时间观念不如西方强,汉语的语法之中就没有时态的变化。传统纪年法以皇帝的帝号或庙号计年,如天宝 14 年,光绪元年等,对不通晓中国历史的人,起时间的前后概念是模糊的。佛教的轮回转世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时间

11、观念带来深刻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周而复始的农业文化的时间观念也不如在工业文化中那么精确。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较慢,这在人们的客气话中可以看到其踪迹:“请慢满走” , “各位慢吃”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时间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时间就是效率”等新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但与西方比节奏仍慢几拍。(三) 单向时间习惯与多向时间习惯1、单向时间习惯 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确性的时间观念。其特点主要表现为(1)对各种会议等活动认真准备,缺乏准备的交往对于西方人来讲是懒惰,没有效率,不值得信任。 (2)事先通知。 (3)守时 多次迟到的人被看作难以信赖的,是

12、对对方不尊重,对事情、对会议不重视。 (4)交流中说话直截了当。72、多向时间习惯 对安排工作不那么固定,时间限制不那么死,时间安排较为随便,更讲人情味。亚洲大部分国家、拉丁美洲、非洲国家等多属多向时间习惯。五、 空间语的比较(一)什么叫空间语 人们利用空间来表达某种信息的无声语言,叫空间语。(二)空间语的文化性不同文化里长大的人,其对空间的感知,存在着种种差异。在大海里航行,失了参照物,只能靠仪器与灯塔。但生活在茫茫雪地的爱思基摩人辩方向更多靠嗅觉(空气的气味变化) ,触觉(雪在脚底的质感) ,听觉(风的方向) 。阿拉伯人特重嗅觉,在人际关系中,他们似乎不用距离,而用味道来调节双方的关系。如

13、是朋友,就要进入对方的味道圈,感受对方呼吸的气息,分享对方身上的气味,并让对方进入自己的味到圈里。可见,在距离调节上,阿拉伯人的嗅觉机能相当于我们视觉机能所起的作用。味道甚至在配偶选择上是个重要的因素。 “她味道不好”可以是一个拒绝的理由。阿拉伯人认为,气味与性格密切联系。在相互交谈时,英、美、瑞典人彼此站得最远。中国人在异性间进行交际时,彼此的间隔距离一般大雨欧美人,这可能与“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有关。由于欧美人交际的距离近和眼神交往多,在他们与中国人交往时,常是一些多情的中国人产生对方对自己有好感甚至求爱的错觉。8西方人与中国人比起来,对空间的要求要强烈得多。如西方国家,一个公司派人出差,

14、经费再紧,也要保证一人一间房。(二)空间与人际关系半固定空间与固定空间 家庭的厨房与洗澡间,一般是相对固定的,但客厅不同,客厅被视为半固定空间,人们可以改变家具的位置来改变这一空间的功能或气氛。心理学家研究了家具与交际的关系后指出,在一个半固定空间中,家具的摆法可以有两种基本功能,一种是“社会向心功能” ,一种是“社会离心功能” 。相应的是“社会向心空间” “社会离心空间” 。 “社会向心空间”促进交流,创造的是一种随便友好的气氛,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又使人产生一种投入感,咖啡馆、茶坊等就长把座椅半围起来,使之产生一种向心功能。 “社会离心空间”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个人保持相对独立,形成

15、的是一种冷淡严肃的气氛,并使人有一种隔离感。火车站候车室,医院诊疗室的椅子,就常有这种功能。外语老师发现,教室的布局会影响学生口语的训练,围成半圆圈,有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增进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法国的许多银行,现已不见营业窗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洽谈区 ,摆一张矮桌,几张椅子,形成一种平等、随便、轻松的气氛。向心空间虽比“离心空间”更能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两者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同样不可少。如二战后在欧美出现的“全景式办公室” ,虽然是种进步,有利于交际,有利于消除等级隔阂。但有研究表明,这种空间是某些职员忧郁症的根源,它把个人置于众目睽睽之下,私人空间被完全否定掉9了。后来的办公室安排注

16、意了这一点,用屏风矮的隔板或花盆稍微隔开,既保证交际的畅通,又使个人拥有自己的空间。不同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的作用,对半固定空间的安排方式不一样,如中国人家的沙法一般是并排放的,中间隔一张茶几,谈话的人不至于面对面。西方人家沙发则相对而放,交谈者双方面对面地坐着。这些摆法与两种文化的人际观念有关。中国人强调和为贵,力求避免面对面的交锋,喜欢迂回的谈话方式:西方人则强调平等与竞争,推崇直接的对话。于是,当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去,会产生一种受到威胁的感觉:西方人到中国人家里,与主人并排而坐,也会感到不自在,因为他觉得被冷待,觉得自己难以投入交谈。人一旦占有某一空间,总要在行为方式中表现自己的领土权,以确定在这一领域中,自己与别人的关系。领土意识可以说是人类甚至动物界共有的。领土权的概念却因文化而异。如到餐馆用餐,我们所坐的桌子就变成我们临时的领地,中法对餐桌这一领地的看法就有所不同。分属两个不同文化的人不仅领地观念不同,标志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