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巴东县一高中学高中数学两点间的距离教案新人教A版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7418244 上传时间:2020-10-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恩施巴东县一高中学高中数学两点间的距离教案新人教A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湖北恩施巴东县一高中学高中数学两点间的距离教案新人教A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湖北恩施巴东县一高中学高中数学两点间的距离教案新人教A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恩施巴东县一高中学高中数学两点间的距离教案新人教A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恩施巴东县一高中学高中数学两点间的距离教案新人教A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3.2 两点间的距离一、教材分析 距离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已经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到高一立体几何中又学习了异面直线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两个平面间的距离等.其基础是两点间的距离,许多距离的计算都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是解析几何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到复平面内又出现两点间距离,它为以后学习圆锥曲线、动点到定点的距离、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打下基础,为探求圆锥曲线方程打下基础. 解析几何是通过代数运算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因此,在学习解析几何时应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

2、法.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学习本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面坐标系内任意两点距离的求法公式,以及用坐标法证明平面几何问题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建立适当坐标系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品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原则.根据这样的原则及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讲练结合法.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的距离,用坐标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2过程与

3、方法: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能更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3情态和价值: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如何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来解决问题.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思路1.已知平面上的两点P1(x1,y1),P2(x2,y2),如何求P1(x1,y1),P2(x2,y2)的距离|P1P2|?思路2.(1)如果A、B是x轴上两点,C、D是y轴上两点,它们的坐标分别是xA、xB、yC、yD,那么|AB|、|CD|怎样求?(2)求B(3,4)到原点的距离.(

4、3)设A(x1,y1),B(x2,y2),求|AB|.(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如果A、B是x轴上两点,C、D是y轴上两点,它们坐标分别是xA、xB、yC、yD,那么|AB|、|CD|怎样求?求点B(3,4)到原点的距离.已知平面上的两点P1(x1,y1),P2(x2,y2),如何求P1(x1,y1),P2(x2,y2)的距离|P1P2|.同学们已知道两点的距离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怎样知道的(回忆过程).讨论结果:|AB|=|xB-xA|,|CD|=|yC-yD|.通过画简图,发现一个RtBMO,应用勾股定理得到点B到原点的距离是5.图1 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P1(x1,y1)

5、、P2(x2,y2),如图1,从P1、P2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P1M1、P1N1和P2M2、P2N2,垂足分别为M1(x1,0)、N1(0,y1)、M2(x2,0)、N2(0,y2),其中直线P1N1和P2M2相交于点Q. 在RtP1QP2中,|P1P2|2=|P1Q|2+|QP2|2. 因为|P1Q|=|M1M2|=|x2-x1|,|QP2|=|N1N2|=|y2-y1|, 所以|P1P2|2=|x2-x1|2+|y2-y1|2. 由此得到两点P1(x1,y1)、P2(x2,y2)的距离公式:|P1P2|=.(a)我们先计算在x轴和y轴两点间的距离.(b)又问了B(3,4)到原点的距离,发

6、现了直角三角形.(c)猜想了任意两点间距离公式.(d)最后求平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由特殊猜测任意的思维方式是数学发现公式或定理到推导公式、证明定理经常应用的方法.同学们在做数学题时可以采用!(三)应用示例例1 如图2,有一线段的长度是13,它的一个端点是A(-4,8),另一个端点B的纵坐标是3,求这个端点的横坐标.图2解:设B(x,3),根据|AB|=13,即(x+4)2+(3-8)2=132,解得x=8或x=-16.点评:学生先找点,有可能找不全,丢掉点,而用代数解比较全面.也可以引至到A(-4,8)点距离等于13的点的轨迹(或集合)是以A点为圆心、13为半径的圆上与y=3的交点,应交出两个点.例2 已知点A(-1,2),B(2,),在x轴上求一点,使|PA|=|PB|,并求|PA|的值.解:设所求点P(x,0),于是有.由|PA|=|PB|,得x2+2x+5=x2-4x+11,解得x=1.即所求点为P(1,0),且|PA|=2.(四)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五)拓展提升已知0x1,0y1,求使不等式2中的等号成立的条件.答案:x=y=.(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此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掌握如何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来解决相应问题.(七)作业课本习题3.3 A组6、7、8;B组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