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

上传人:索马****尊 文档编号:147412451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导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好习惯,好人生。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24 河中石兽 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 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 , 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 ,特 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这也是做 学问的诀窍 ,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 要躬行实践 ,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 书本上的知

2、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今天我们来学 习一篇文言文,相信学习之后,同学们会有更深刻 的体会 。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昀 (17241805),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 (1754 年)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任 四库全书 总纂官 , 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是纪昀晚年所做 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 对人事异闻、 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 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学生自 由朗读 , 注意字音 。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3、并抄写词语。 圮 (p )募 (m )棹 (zh o)杮 (f i) 湮 (y n) 啮 沙(ni ) 溯 流(s ) 欤 (y ) 曳 (y ) 铁钯 (p ) 臆 断(y )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 1朗读课文 。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看课文注释 ,试译课文 。 疏通重点句子的 含义 。 古今异义 阅 十余岁 (古义:经过 ,经历;今义:阅读) 盖 石性坚重 (古义:因为 ,原因是;今义:有 遮蔽作用的东西) 但 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 却) 是 非木杮 (古义:代词 ,这;今义:判断动词, 是) 好习惯,好人生。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求之下流 ,固 颠(

4、古义:副词 ,固然;今义: 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物理学) 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 (介词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 (动词 ,成为 ) 众服为 确论 (动词 ,认为 ) 之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 , 指“求之地中 ”这种 观点 ) 其反激之 力(结构助词 ,的) 词类活用 棹 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 ,划船 ) 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 (动词用作名词 ,洪水 ) 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 ,表 被动 ,可译为 “被”)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 ,状语 “ 于 上流 ”放在动词 “求”的后面 )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得 ”的后 面省略了宾语 “之”) 三、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重点词古今异义:阅、盖、但、是、固、物理 一词多义:为、之 词类活用:棹、暴涨 第 2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教师提问文言知识,复习上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故事 内容 ,理解其中包含的道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内容,探究道理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 讲的是庙门口的石兽沉落河中,十几年后 ,人们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 出了天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 “据理臆断 ”的道理。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理清文章的写作

6、思路,给文章划分层 次。 明确: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 十多年后寺僧到原地水中和下游找,但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好习惯,好人生。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说明遇事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推断的道理。 3对于落入水中的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内容填写 下面表格 。 寻找 方法 人物寻找的地点理由结果 第一种寺僧原地水中不可得 第二种寺僧下游以为顺流下矣无迹 第三种 讲学 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

7、 ,沙性松 浮,湮于沙上 ,渐沉 渐深耳 失败 第四种 老河 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 ,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 ,其 反激之力 , 必于石下 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 半, 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 ,石又 再转。 转转不已 ,遂 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明确: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 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 、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明确: 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

8、代表的是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 ,代表的正是 “据理臆断 ”的态度。唯有老河兵 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6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 、 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 好习惯,好人生。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样的道理? 明确: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 方面的因素 ,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归纳总结,

9、拓展延伸 1对于课文 ,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 。阅读下面这则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 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 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 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 埋在地下。 1989 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 还在原址。 明确: 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 , 善于质疑思辨 ,提 出切合实际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判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

10、与同学 交流这类小故事。 示例: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 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 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 ,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文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 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判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 论联系实际 ,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三、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寺僧水中不可得 下游无迹 讲学家沙下失败 老河兵上游成功要依据实践经验 不可据理臆断 好习惯,好人生。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可取之处 1.重视阅读 ,通过个体读 、集体读 、示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深 入文本 ,理解文义 。 2大胆培养学生的文言思维,扣住文义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知识 归纳和总结 。 3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设问能扣住文本特点,循序渐进 ,层层 深入 。 不足之处 1.课堂偏向包办 ,没给学生留太多时间总结。 2在教学过程中 ,拓展得还不够,有待加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