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

上传人:索马****尊 文档编号:147407238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好习惯,好人生。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孙权劝学 目录 孙权劝学鉴赏 . 1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 2 孙权劝学鉴赏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 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 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 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 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 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 代,两人谈论的是

2、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除对 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 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 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 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 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 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

3、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 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 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 为自得的神态, 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 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 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

4、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 说了一句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 好习惯,好人生。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 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 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 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进 表 臣先奉敕编集历代

5、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 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 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 国家兴衰, 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 恶可为戒者, 为编年一书, 使先后有伦, 精粗不杂。 上起战国, 不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司马光( 1019 年 11 月 17 日 1086 年 10 月 11 日) ,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 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

6、(1038 年) ,司马光登 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 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 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 卷,起战 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 ,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 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

7、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 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 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 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 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 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 通鉴具有相当 好习惯,好人生。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 唐纪、 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 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 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 篇,又以 臣光曰 的形式, 撰写了史论118 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 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 成书后, 元丰八年, 范祖禹、 司马康、 黄庭坚、 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 (1086) 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 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 版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