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法学形成性考核册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47163502 上传时间:2020-10-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X年法学形成性考核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X年法学形成性考核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X年法学形成性考核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X年法学形成性考核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X年法学形成性考核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X年法学形成性考核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X年法学形成性考核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浪博客-国家司法考试试题】一、填空题1、法律现象2、具体具体一次性3、某一类某一类重复性4、自发自觉个别一般5、国家6、国家强制力 7、法的阶级统治职能 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8、保护9、经济基础 阶 级意志10、历史传统外部特征二、单项选择1、B 2、B 3、D 4、C 5、D 6、B 7、B 8、A 9、D 10、A三、多项选择1、AB 2、BCD 3、BCD 4、ABCD 5、A ? 6、AD 7、AD 8、ABCD 9 、BD 10、BCD四、名词解释1、法学体系是由法学分支学科构成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学体系是一个由互不相同,但又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法律调整的

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因而 研究社会的各种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所研究的范围也就十分广泛,从而形成若干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系统就是法学体系。2、法理学是在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它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从总体上来研究法和法律现实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3、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收(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段)意志,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具有普通的约束力的规范体系。它具有规范性、国家强制性、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4法的价值,即法这个客体(制度化的对象)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

3、极意 义。五、小组讨论题:习惯与法的区别与联系小组讨论记录表小组成员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丁七钱八崔九姜十小组长张三讨论人员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丁七钱八崔九姜十讨论时间2008年11月8日下午 (南教学区教学楼 301教室)讨论主持人李四自我发言提纲一. 与原始习惯的联系?法与习惯都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法与原始习惯有着一定联系, 法由原始习惯演变而来, 是原始习惯的延续, 法与原始习惯在内容 上却存在着历史的连续性。二. 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二)两者赖以产生和存在的 经济基础不同。(三)两者体现的意志

4、不同。 (四)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 (五)两者实施的 方式不同。其它人发言摘要王五发言摘要: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种不易改变的思维倾向、行为模式和社会风尚。习惯和习惯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得到国家认可的习惯才能成为习惯法。也就是说,我们一般所讲的习惯,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不是法的一种渊源。赵六、丁七发言摘要:(1)原始社会的习惯和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原始社会的平等、 没有阶级的社会关系,因此, 原始习惯不带有阶级性;法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产生的社会规范,它恰恰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社会关系,法是具有阶级性的。(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

5、反映着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法则反映在政治、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体成员利益的自治组织,整个氏族社会以舆论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而法则是由国家这个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组织知道或 认可的。(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靠传统、习惯的力量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来保证实施的;而法的实施则必须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限于在有血猿关系的本氏族、本部落内生效,而无论他们在哪个地区; 而法则是在国家主权所及的领域内生效。这一点也反映出

6、法与国家的内在联系,因为国家正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居民的。 钱八、崔九发言摘要: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社会团体规范等。 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法是具有规范性、 概括性和可预测性的社会规范 马克思指出,“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规范”。法具有规范性、概括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规范性是指法规定了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也就是为人们的行为规定了模式、标准和方向。概括性是指法的对象是抽象的、一般的人和事,在同样的情况和条件下,法律可以反复使用。

7、可预测性是指人们通过法有可能预见到国 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态度和产生的法律后果,因为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从而成为评价人们行为合法不合法的标准。(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这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点之一。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方式和途径。所谓“制定” ,是指社会生活中原来没有某种行为规则,立法者根 据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 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出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来体现这种行为规 则。所谓“认可”,是指社会生活中原来已经存在着某种行为规则(如道德、习惯、宗教、 礼仪等),国家以一定形式对其加以承认并且赋予其法律效力。无论是制定还是

8、认可,都与 国家权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都体现着国家的意志。(3)法是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的核心内容在于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法律权利是指法律赋予人们的某种权能。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人们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法通过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任何社会规范的实施都需要某种力量作保证。但在所有的社会规范中, 只有法是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统治阶级为了法的实施,依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器,迫使 社会全体成员一体遵守。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法

9、定程序 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因此,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但是,法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是从法的“最后一道防线”意义上讲的,并不是说国家强制力是法得以实现的惟 一途径。 姜十发言摘要:我完全赞同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法理学作业2一、名词解释1、一国两制是我国为解决和平统一问题而实行的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 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 法律调整是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 规范组织作用。3、法制:法制是以法为核心的某国、某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包括现行法以及与现行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

10、、法律实践。通常有两种意思,一种认为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一种认为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而法律制度既可以指某国某地区法律、法规的总和;一是指某项具体的法律制度。4、法治:是运用法律这样的实体工具来管理国家的原则,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 原则5、民主:民主的含义则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指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有事物的国家制度。民主的原意是一种与个别人专制独裁统治不同的,实行多数人统治的国家形式。多数人的统治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的多数人。 教材上讲到的民主,首先是指它的本意,即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通常又叫民主制。是一种与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国家制度。6、法律意

11、识是社会意志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 心理的总称。7、法律文化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 和知识的总和。二、问答题1、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是我国为解决和平统一问题而实行的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实行后, 大陆的法仍然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变,而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法的本质不变,而且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主体.因此,当代中国的法就其本质来看 ,出现了一国两法的独特情况.但是一国两制条件下,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的情况,不同于

12、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 国家两种法律制度的情况。 我国现阶段一国两制条件下出现的本质不同的法律制度,不再是相互排斥对抗性的关系, 而是长期并存,互利互惠,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关系。 总之, 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法的本质,不会改变中国法的主体部分的社会主义本质;当代中国法主体的社会主义本质,也不会改变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的本质。2、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1) 法治原则即依法治国,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守法 的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

13、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 法实施的职责。”(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一原则反映了法作为以同一尺度衡量事实上不平等的人的 调整器的特殊规律性。这一原则不仅指权利的平等,而且包括义务的平等。这一原则和公民 权利义务是一致的,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这一原 则既体现在法的创制过程中,也体现在法的实施过程中。3、政策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社会主义法律和党的政策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社会主义法律和党的政策的区别:(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 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政策是党组织制定的,不具有国家

14、意志的属性。(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策是通过思想工作、 说服教育、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党的纪律保证来 实现,党的某些政策并非对每个公民都具有约束力。(3)法律是由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政策未被制定或认可为法律规范之前,是由决定、决议、纲领、宣言、通 知、纪要等形式表现的。(4)法律规定的内容比较具体、明确和详尽,它不仅告诉人们可以 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而且还规定了违法所应承担的责任。政策一般比较原则和概括。(5)法律比较稳定。政策比较灵活,变化较快。4、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

15、联系的两个范畴。道德与法律的的区别:(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 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 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 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 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 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 一般也由道德调整。 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 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