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7126158 上传时间:2020-10-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1.重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变法的全面性及彻底性等特点。2难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教材整理1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早年立志出生于卫国,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2施展抱负离开魏国,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于公元前356年开始,先后两次推行变法。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23“学思之窗”: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提示】(1)“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尧、舜等的帝王之道即儒家的治国理论,要求当政者实行“仁政”。这种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要求。孝公对王

2、道不感兴趣。(2)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这种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需要,有利于孝公称霸大业,孝公不仅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而且法家思想还成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教材整理2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2措施(1)废井田、开阡陌内容:“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3)统一度量衡内容: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作用: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深度点拨商鞅变法为什么要实行重农

3、抑商政策?(1)农业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教材整理3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2内容(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4)推行县制,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4、(6)改革社会风尚习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深度点拨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均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新兴势力的成长,充

5、分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2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继续剥夺奴隶主贵族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富国强兵。探究点商鞅变法的特点史 料解 读史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作为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中国古代史资料注意史料中顿号前后的内容。史料二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互有胜负败北58次3次4次栗劲秦律通论抓住“全胜次数”这一信

6、息,由此联想变法之成效。【史料应用】(1)据史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提示】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成效大。(2)史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特点及作用?【提示】成效显著。壮大了秦军的战斗力。【史论拓展】商鞅变法的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乃至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度及其影响进行了全方位改革。(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守旧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4)有效性:创

7、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所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商君书材料二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摘编自鲁力谈商鞅变法(1)根据

8、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规范解答】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中“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史实分析作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信息可知其原因为法无等级;根据材料二中“南门徙木”,“重金买信”的信息可知其原因为取信于民。【答案】(1)理念:农战兴国;轻罪重罚(严刑峻法)。效果:秦国国力增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原因:取信于民;法无等级(法不阿贵)。1商鞅变法对后世经济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9、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解析】要明确题干中商鞅变法对后世经济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措施中“经济”这一关键词,其中重农抑商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后期。【答案】C2商鞅变法中推行下图所示标准器具的主要目的是()A加速商品经济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统一局面D为灭六国做好准备【解析】本题应注意关键词“主要目的”及对历史文物的认识,此器具为商鞅铜方升,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产物,从变法的措施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3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对此评价正确的是()有利于鼓舞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提高了新

10、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ABCD【解析】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可以鼓舞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这就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故均为正确答案。【答案】B4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和专制政策,主要表现在()“什伍连坐制”轻罪重刑焚烧诗书焚书坑儒ABCD【解析】发生于秦始皇时期,排除,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秦国奴隶主操纵着国君废立的大权,使秦国国君像走马灯一样频繁代替王室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秦国的东方劲敌魏国,经李悝变法后日益强

11、盛,夺走了秦河西之地;秦国失去了东边的大河屏障秦国地处西陲,政治、经济、文化落后,深为他国轻视。”新资治通鉴革新篇材料二“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出商鞅变法中“强国”和“利民”的措施各一项,从中可得出怎样的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题干要求,抓住材料一中的“秦国国君像走马灯一样频繁代替”“王室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劲敌魏国,经李悝变法后日益强盛”“政治、经济、文化落后,深为他国轻视”等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再认再现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启示主要从勇于创新改革的角度回答。【答案】(1)原因:国君频繁更换,王室与贵族矛盾尖锐;劲敌魏国日益强盛,威胁秦国安全;秦国政治、经济、文化落后。(2)强国措施: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利民措施: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启示:要敢冒风险,勇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