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导学】2012高中语文 18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6997023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导学】2012高中语文 18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同步导学】2012高中语文 18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同步导学】2012高中语文 18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同步导学】2012高中语文 18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同步导学】2012高中语文 18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步导学】2012高中语文 18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导学】2012高中语文 18赤壁赋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 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号湖阴先生,是元丰年间王安石居住江宁村的一位邻里和经常往来的朋友。他是一位躬耕田园的隐士。静:这里形容杨德逢庭院既清静又洁净。畦:田园花圃里分划的小区。护田:保护园田。将:携带。绿:指水色。 排闼:推开门。闼,宫中小门。这两句写山水与人相亲,描写生动,用典而使人不觉。,【鉴赏提示】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 (1042)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擢升参知政事,曾前后两度为相。主持变法,推行新政。晚年退居江宁

2、 (今南京市)半山园。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是北宋诗文作家,后期所写的诗,构思更为精巧,字句更为精致;意境清远,风格爽健。,这首诗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开头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后二句写院外的山水,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青山如客人一样把青翠送入门来,表达对湖阴先生高雅闲适情趣的称赞。,【答案】(1)rn x(2)yo tio(3)xin(4)zho(5)nio(6)l(7)qio(8)zh l(9)sh(10)shu(11)m(12)po(13)f yu(14)zhu(15)qio,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通_ _ (2)山川相缪,

3、郁乎苍苍 _通_;_通_,_ (3)举匏尊以相属 _通_,_ 【答案】(1)“冯”“凭”依靠,依据(2)“缪”“缭”连结,盘绕(3)“尊”“樽”酒杯,【答案】(1)动词,像/动词,往,到(2)动词,劝酒 / 动词,嘱托(3)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 动词,眺望(4)副词,长久 / 动词,增长(5)动词,吟诵 / 动词,歌唱 / 名词,歌词(6)动词,攻克、打下 / 方位名词,与“上”相对,【答案】(1)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助词,的 / 代词,它(2)介词,在 / 介词,从 / 介词,表被动(3)助词,用在动词、形容词词尾 / 助词,相当于“吗” / 介词,在,【答案】(1)

4、斗宿(南斗)和牛宿,星宿名(2)白茫茫的水汽(3)浩荡渺远的样子(4)代词,此、这,6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名词作动词 歌窈窕之章_ 顺流而东也_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2)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 乌鹊南飞 _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_,(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_ 泣孤舟之嫠妇_ (5)动词的使动用法 哀吾生之须臾_,(6)形容词作名词 击空明兮溯流光_ (7)形容词作动词 正襟危坐_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_ 不知东方之既白_,【答案】(1)歌:吟诵 东:向东进军 渔樵:打鱼砍柴(2)西:向西;东:向东 南:向南(3)侣:以为侣;友:以为友(

5、4)舞:使起舞 泣:使哭泣(5)哀:为而哀叹(6)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7)正:整理 下:攻克 白:发白、变亮,7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_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 (2)倒装句 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_,状语后置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 宾语前置句 而今安在哉_ 何为其然也_ 主谓倒装句 渺渺兮予怀_,(3)省略句 举酒属客_ 相与枕藉乎舟中_ 舳舻千里_ (4)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答案】(1)用“也”表示判断。 用“也”表示判断。(2)“吹洞箫者”作“客”的定语,“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介词结构“于赤壁之下”作状语后置。疑问代词“安”作宾语,前置;

6、“何”是“为”的宾语,前置。“余怀”是主语,放在了谓语“渺渺兮”的后面。(3)(余)举酒属客 (吾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舳舻(相接)千里(4)介词“于”表被动。,8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字_,号_,宋代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_”。 【答案】子瞻东坡居士三苏,一、文段解析 第一段: 【思考】(1)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明确: (1)可分三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第四、五、六、七句,

7、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第二段: 【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明确: (1)可分两层:写作者的歌声。写客人的箫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

8、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5)转折过渡,【合作讨论】 文中“苏子”与“客”的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与作者所处的境遇有什么联系? 提示:“客”触景伤怀,悲人生短促;“苏子”抛却人生愁怀,从变与不变的哲理分析中,表达了一种豁达开朗的情怀。前者渗透着作者的失意

9、之叹,后者流露出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和身处逆境的自信与乐观。,二、疑难剖析 1怎样理解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特点?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2既然本文题目叫“赤壁赋”,那么它与传统形式上的“赋”是否相一致?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

10、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传统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也体现了本文“以文为赋”的特点。,三、学法指导 1本文虽是一篇散文赋,但它毕竟不是纯散文,也不是诗,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而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

11、因此,在诵读本赋时,应特别注意各段中的韵脚和对偶句。并从反复诵读中,体会它的声韵美。现将各级押韵字和换韵情况抄录如下:,第一段:“间”“天”“然”“仙” 第二段:“桨”“光”“方”“慕”“诉”“缕”“妇” 第三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 第四段:“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第五段:“酌”“藉”“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2音乐是作

12、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一种无形语言。将无形语言写得形象具体,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技巧。 运用夸张、想象和比喻,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引起丰富的联想是本文写箫声一段给人的印象。作者先用“其声呜呜然”来摹拟刚刚吹响时的声音,定下哀怨的基调,按着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样具体可感的形象,写箫吹到精彩动人之处,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来形容声音的婉转悠扬,缠绵不断,更加突出了“哀”的情调,把洞箫那悲咽低回的哀声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最后写到箫声收到的艺术效果:“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调动了视觉和听觉,使箫声具体可感又生动形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3、。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平?,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解析】A危:端正,正直。 【答案】A,【解析】C语气助词,等同于“吗”/介词,比。A.之:结构助词,的。B.于:介词,在。D.以:连词,来。 【答案】C,

14、3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 B而今安在哉 C舳舻千里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解析】B句与“何为其然也”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D项被动句。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A.侣:以为侣,意动用法;其他三项都没有活用现象。 【答案】A,5对这段文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B选文的抒情议论都与江上风景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 C这一段,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 D作者善于借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游于天地”。,【解析】A错在“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作者的用意恰恰相反。 【答案】A,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