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 卖油翁测试附解析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46996133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七年级下册 卖油翁测试附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 卖油翁测试附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 卖油翁测试附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 卖油翁测试附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 卖油翁测试附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七年级下册 卖油翁测试附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七年级下册 卖油翁测试附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卖油翁测试卖油翁测试 一、基础知识(共一、基础知识(共 6 题;共题;共 45 分)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陈康肃公善射_ 公亦以此自矜_ 尝射于家圃_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_ 但微颌之_ 以钱覆其口_ 徐以杓酌油沥之_ 笑而遣之_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但手熟尔 “_”通“_”,相当于“_”。 徐以杓酌油沥之 “_”通“_”,相当于“_”。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 古义: _;今义: _ 尔安敢轩吾射 古义: _;今义: _ 4.仿照“示例”。解说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词类活用”现象。 示例: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做动同,轻视

2、、看轻。) 康肃笑而遣之_ 吾射不亦精乎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颇之。 (2)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3)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4)康肃笑而遗之。 6.整体感知:根据课文卖油翁内容和写法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卖油翁是以高超的“酌油”技艺制胜对方,文章细致地描写他的“_”动作,与他的“惟手熟尔”的依 据相呼应,突出他_、_的性格;对陈尧咨的射技,只用了“_”一笔作交代,而对他的 _性格,则作了较详的描写。 二、阅读理解(共二、阅读理解(共 2 题;共题;共 37 分)分) 7.课文阅读。 卖油翁 欧阳修

3、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圆,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晚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 十中八九,但微领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 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课文主要写哪两个场面表演? (2)课文中哪两个字表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3)文章表现了卖油翁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4)本文是说理散文,哪个句子最能说明道理?说明什么道理? (5)本文值得我们学

4、习的是什么写法? 8.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知与不知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或曰;“从土地生成。”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 ,以所乘驴为赌。”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其人哑然失色,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北生人 而不啖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咬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 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姜产于土,而曰树结;菱生于水,而曰土产,皆坐强不知以为之故也。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或曰厂/或王命急宣

5、B.啖菱须去壳/日啖荔枝二百颗 C.欲以清热也/清心寡欲 D.皆坐强不知以为之故也/温故而知新 (2)请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北生人而不淡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人口 (3)结合选文,说说楚人和北人的故事对你的启示。 三、综合应用(共三、综合应用(共 1 题;共题;共 5 分)分) 9.根据课文卖油翁的情节,你分别从陈康肃公和卖油翁身上得到了怎样的生活启示? 四、小小写作(共四、小小写作(共 1 题;共题;共 5 分)分) 10.假如陈康肃公和卖油翁再次相逢,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写一段话,描述二者再相逢的情景和对话。 (字数 150 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解析部分 一、基础知识 1.【解

6、析】【分析】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 面的注解为主。“陈康肃公善射”善:擅长。“公亦以此自矜”矜:夸耀。“尝射于家圃 ”圃 :园子。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放下。“但微颌之”颌:点头。“以钱覆其口”覆 :盖。“徐以杓酌油沥 之”沥:下滴。“笑而遣之”遣:打发。 【点评】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 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解析】 【分析】 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 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7、替代,有人认为部分 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但手熟尔 “尔”通“耳”,相当于“罢了”。徐以杓酌油沥之 “杓”通“ 勺”,相当于“勺子”。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及理解能力。 3.【解析】【分析】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但手熟尔”古义: 只 ,不过。;今义: 常用为转折连词。“尔安敢轩吾射”古义:疑间代词,怎么; ;今义: 常作“安静”“安全”讲。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及运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练,注意区别。 4.【解析】【分析】康肃笑而遣之:“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吾射不亦精乎:“射”:动词做名 词

8、,射术、射技、射箭的本领。 【点评】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 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5.【解析】【分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发: 把箭射出去。矢(sh):箭。但:只。微:微微。颔(hn):点头。之:凑足音节。不亦乎:(难道) 不也吗?射:射箭的本领。精:精湛,奥妙。忿然:气愤的样子。知:懂得。尔:你。安:怎么。 遣:打发 。最后疏通句子。 【点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 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

9、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6.【解析】 【分析】 卖油翁是以高超的“酌油”技艺制胜对方,文章细致地描写他的“酌油”动作,与他的“惟 手熟尔”的依据相呼应,突出他以理服暴、以柔克刚的性格;对陈尧咨的射技,只用了“十中八九”一笔作交 代,而对他的恃技骄横性格,则作了较详的描写。 【点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理解 7.【解析】【分析】(1)课文主要写的是射箭表演和沥油表演。(2)课文中表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 态度的两个字:“手熟”。表现陈尧咨的傲慢无礼的句子:“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10、3) 文章表现了卖油翁谦和的性格特点。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做自满。(4)本文是说理散文,最能说明道 理的句子:“惟手熟尔”。说明的道理:熟能生巧,任何事情,只要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精妙的地步。(5) 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写法是寓理于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叙写,很自然地使人从中悟出道理来。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 出正确答案。 8.【解析】【分析】(1)A“或曰厂”或,不定代词,有人。“或王命急宣”或,:有时。B“吠菱须去壳”“日吠荔 枝二百颗吃”吠:吃。故选 B。C“欲以清热也”欲:想要的意思“清心寡欲”欲:欲望,需求。D“皆坐

11、强不知以 为之故也”故:缘故。“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2)句子的停顿停顿要坚持两个原则:A 结构原则:即不要 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B 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 思还要坚持五个规律即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 顿。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故:北生人而不淡菱者/仕于南方/席上 啖菱/并壳人口。(3)启示: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读书学习,我们都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意思对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

12、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2)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 地语感。(3)此题考查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的概括能力。 三、综合应用 9.【解析】【分析】根据课文卖油翁的情节,从陈康肃公身上得到的启示是:有本领不要骄傲自满,须 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卖油翁身上得到的启示是:谦虚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点评】此题考查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的概括能力。 四、小小写作 10.【解析】【分析】依据课文内容,想象假如陈康肃公和卖油翁再次相逢,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写 一段话,描述二者再相逢的情景和对话。比如:陈康肃公和卖油翁再次相逢了,陈康肃公上前打躬作揖道 : “老前辈幸会!自那次一与您相逢,我深受启发,回去勤奋练习射箭,现在射箭技术大有长进,多谢老前辈 的指点。”卖油翁道:“哪里哪里,是你自己感悟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我那次只是随口说了我的体会而已。 ” 【点评】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