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47492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27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 (北宋)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2、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作于1082 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 苦雨 ”“萧瑟 ”“空庖煮寒 菜,破灶烧湿苇” 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 病 起须已白 ” 、心念朝堂 “ 拟哭途穷 ” 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 “ 竹杖芒鞋 ”“何妨吟啸且徐行” ,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 【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

3、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 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破灶 ” 中的 “ 湿苇 ” 难以煮 “ 寒菜 ” ,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 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 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 深九重 ” 的“ 君 门” 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 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 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 ,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

4、出悠游自在、“ 一蓑 烟雨任平生” 的达观之思,揭示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 照。 故答案为: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 苦雨 ”“萧瑟 ”“空庖煮 寒菜,破灶烧湿苇” 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 “ 病起须已白 ” 、心念朝堂“ 拟哭途穷 ” 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 中“ 竹杖芒鞋 ”“何妨吟啸且徐行” ,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 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2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5、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 “ 阴阳 ” 的意思分别是_和_。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B. 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 耸立。 C. 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D. 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 豪情。 【答案】 (1)山北;山南 (2)A 【解析】 【分析】( 1)要求学生牢记文化常识。“ 阳” 为山南水北,“ 阴” 为山北水南。在本 诗中。山是泰山。“ 阴阳 ” 的意思分别是山北和山南。 ( 2) A

6、项 “ 远望泰山时” 错误。首联“ 泰山怎么样呢?齐鲁大地也容纳不尽它那青郁的山 色。 ” 以自问自答的诗句极写泰山的高大。 故答案为: 山北;山南 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 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 判断正误。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进行简要赏析。

7、【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 忧。 【解析】 【分析】(1) “ 杨花落尽子规啼” 写出了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 时的暮春景象。“ 杨 花落尽 ” 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 淡,凄楚。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 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 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

8、,聊慰你孤寂的身影。把“ 明月 ” 人格化,通过 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所以此句抒发 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 杨花、子规、明月。凄凉伤感。 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 忧。 【点评】【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及意境的能力。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 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因 此,此题第一问只需在诗句中找到描写的景物即可。理解诗歌的意境,就是在平时的学习 中, 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 展开联想想象; 明确答题思路

9、。只有在掌握了诗 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 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 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 诗眼 ” , 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 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 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 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

10、 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 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 , 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 , 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 碛( q )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赤亭:地名。在今新 疆哈密西南。 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酒家垆( l ):此代指酒店。 (1)这首送别诗,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这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请结合诗歌的内容、风格、特色、情感等中的一个 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 概,而一路珍重的

11、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示例一:(内容)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 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 漾。 示例二:(风格、特色)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 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示例三:(语言)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 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 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示例四:(情感)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

12、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 赴军中参战。 【解析】 【分析】(1)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 火山六月应更 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 开篇。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 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51 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 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 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 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

13、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 荡漾。(从内容方面赏析)。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 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 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 情,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从语言、风格、特色赏析)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 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 击胡 ” 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 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 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 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 ” ,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

14、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 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 为之激动振奋。 故答案为:(1) 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 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 示例一:(内容)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 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 漾。 示例二:(风格、特色)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 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示例三:(语言)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

15、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 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 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示例四:(情感)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 赴军中参战。 【点评】( 1)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对朋友劝勉、关怀 等情感,但作者构思巧妙,用火热的环境烘托出人物不畏艰苦、毅然前行的豪迈,从而也 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理解与鼓舞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赏析能力。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这首送别诗 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

16、。全诗熔叙事、抒 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 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_,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触动诗人 情思的景物有 _ (2)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眼前之景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 析。 【答案】 (1)七言绝句;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诗人写自己与湖上亭道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亭边的杨柳和 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 他告别,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解析】 【分析】( 1)这首诗共有四句话,每句话有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结合全诗内 容分析,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 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