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田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有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46734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百色市田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西百色市田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西百色市田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西百色市田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百色市田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有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广西百色市 2019-2020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 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天坛的意 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 南端的圆丘高5.18 米,皇穹宇高19.2 米,祈年殿上升到38 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 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

2、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 米,成为天帝 的象征。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圆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 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 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 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 是大量圆的造型。圆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 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 例如清新、 清真、

3、清淡、清妙等。 “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 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 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 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 清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像。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 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 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

4、点;故宫的空间造 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 美,耐人深思。 1.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 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 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 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2. 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 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 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 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

5、苍的心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为了体现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明永乐皇帝建造了天坛,天坛具有一种独特的 意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 - 2 - B. 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而“青”与“清”有关,因此,“清”所包含的中国古代 的审美特征、人格精神也在天坛建筑风格上体现出来。 C. 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那么,从审美角度看待故宫的建 筑特点,可以用雄伟、威严、厚重等词语概括。 D. 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清”关系最大,因为大面积的 树木能突出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增加空

6、灵之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共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4-6 题。 材料一: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 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但屠呦呦却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 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为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 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 具有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 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

7、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各种活动她都 是能免则免。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工作, 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常常对 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尽己所能。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 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 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 热闹的专业

8、,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 节选自八十多载仁心今更红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 材料二: 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新华社北京1 月 9 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9 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 岁的屠呦呦站 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 1999 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 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 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 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 年 12 月出生的屠呦

9、呦,履历简单:1955 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 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 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 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 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 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 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 3 - 从上世纪90 年代起,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

10、疗疟疾 的首选方案,过去20 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 亿人 份以上。 2015 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 年到 2015 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 治措施,挽救了约590 万儿童的生命。 ( 新华网 2017 年 1 月 9 日,有删节 ) 材料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 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 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 万元高额奖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 1.

11、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2. 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 效益的 ; 3. 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国家 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4.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应当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仍活跃在当代 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屠呦呦始终从事中医药 研究并最终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生。 B.“国

12、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 C. 屠呦呦的履历简单,但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成为首个提取到能够有效 抑制疟原虫的“醚中干”的科学家,并以此挽救了全球约590 万儿童的生命。 D. 前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都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屠呦呦对中 医药科学的坚守。 5. 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中,作者十分注重形象美和语言美,文章用了平实的语言含蓄地使屠呦呦医者 仁心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B. 材料二以形象生动的叙述性语言,就屠呦呦获奖、屠呦呦的生平及其提取的青蒿素被 广

13、泛使用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C. 材料二中,作者写到屠呦呦获得的国家科技最高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 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 材料二作为一篇消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开始的位置,同 时,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屠呦呦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 确性。 6. 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 分) - 4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 小题。 礼物 李广田 夜渐渐静了,昭和小岫都已睡了。在暗淡的油灯光下,我面对着翻开的书本,却又

14、感觉 有点茫然。白天,种种声音在周围喧闹着,有时候自己就迷失在喧闹中;而夜间太寂静了, 人又容易迷失在这寂静中。妻和女儿呼吸的声音,很细微,又仿佛很宏大,本来就在我旁边, 却又仿佛很远,像潮水涌过又退去,留给我一片沙滩。 忽然想起小时候睡在祖母身边,半夜里醒来听到一种极沉重又敏速的声音,仿佛有极大 的东西在那里旋转,连自己也旋转在里边了 我初入师范学校读书,在距家一百余里的省城。乡下人不喜欢出门,能去一次省城是惊 天动地的事。有人从省城回来了,村子里便有小孩子吹起泥巴小狗或橡皮小鸡的哨子来,把 整个村子都吹得快乐起来。“XX从省里买来的!”小孩子吹着哨子高兴地说着。我在省城读 书的时候,每当要

15、放假,就非常恼火。许多同学都忙着买东西,成包的,成盒的,成罐的, 成筒的,来往地提在手上,重叠地堆在屋里而我什么也没有。我没有钱,不能买任何礼 物,甚至连一个小玩具也不能买。弟弟妹妹们是将以极大的欢喜来欢迎我的,然而我呢,两 手空空。 当我整理行囊,向纸篓中丢弃碎纸时,却有了新的发现:是一大堆已经干得像河里石子 般的白馒头。在师范学校读书吃着公费口粮的学生们,为了便于随时在寝室中充饥,或为了 以公费的馒头来配合自备的丰美菜肴,每饭之后,就偷些馒头回来,虽然训导先生一再查禁 也是无用。日子既久,存蓄自多,临走之前,便都一丢了之。我极不喜欢这件事,让这些东 西丢弃也于心不忍,于是拣了较好的带在行囊

16、中。倘若被人看见,一定要笑我的。我却是要 带回家去,给我那从小以大豆高粱充塞饥肠的弟弟妹妹们作为礼物的。 我带了行囊去搭河上的板船,在河边又有了新的发现:河岸上很多贝壳,大小不等,颜 色各殊,白的最多,也有微带红色或绿色的。我喜欢极了,捡拾了一些,在清流中把贝壳上 的污迹和藻痕都洗刷净尽,晾干之后,放在行囊里。我坐在船舷上,看两岸山色,听水声橹 声,阳光照我,轻风吹我,心里就快活了。 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每次都有,有时候空手回家了,我那老祖母会偷偷地对我说,“哪怕 你在村子外面买一个烧饼,就说是省城带来的,孩子们也就不这么失望了!”后来我上了大 学,因为路途太远,回家的机会就更少。这时候我已可以买一点礼物带回来了,但弟弟妹妹 都长大了,父母亲说:“以后回家不要买什么东西。吃的,玩的,能当了什么呢?等你将来 毕业了能赚钱时再说吧!”是的,等将来再说吧,那就是等到了现在。 祖母去世,家里不曾告诉我,我也不曾去送她老人家。我的小妹妹出嫁了,但当故乡沦 丧那一年,她也结束了无花无果的一生。我那小弟弟倒极强壮,他跑来跑去仿佛在打游击, 隔几个月来一次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