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精品文档}

上传人:ny****4 文档编号:146338846 上传时间:2020-09-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精品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精品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精品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精品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精品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精品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精品文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古今异义例词1 居居十日例句古义过了今义居住2 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3 再一股作气,再而衰跑第二次走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6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水池次数暴戾命令至7 令何患令名不彰耶8 寻未果,寻病终美好的不久案件因为它(他)没有寻找9 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10 坐停车坐爱枫林晚11 渠问渠哪得清如许12 微微斯人,吾谁与归13 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14 形无案牍之劳形监狱坐下水渠微小官吏调职身体迁移形状15 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6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目光短浅地位低下卑鄙品质低下17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18 亲

2、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祭祀用的物品父母兄弟等为正义事业而奉献姻缘亲属高 堂整理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途课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 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倒装句财务人员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

3、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

4、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三、用“之”或“是”

5、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

6、过一道道山”。(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高途课堂整理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三

7、、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

8、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

9、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4、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

10、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

11、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高途课堂整理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

12、世家)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

13、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2省略现象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

14、战)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6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 ,你。知:通“智”,聪明。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