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随堂练习卷 新人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6251391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随堂练习卷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随堂练习卷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随堂练习卷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随堂练习卷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随堂练习卷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随堂练习卷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随堂练习卷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选择题(4分12题=48分)1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黄巢起义【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ABCD项都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但是唐朝由盛转衰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故选A。2“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

2、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但是后来起义遭到了联合镇压,没有将唐朝统治推翻;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朝政府,不是黄巢起义;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局面;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3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 ( )A.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B.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唐朝C.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D. 五代十国虽然政权并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北方地区遭到浩劫,而唐朝时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致命打击,但并

3、没有推翻唐朝。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出现的十几个割据政权,它们与唐末的藩镇割据很相似,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但它们又与藩镇割据不同,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故选B。4以下哪个诗人的诗可能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李贺【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极盛而走向衰落的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社会现实,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故选B。5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

4、 安史之乱 B. 天宝危机 C. 藩镇割据 D. 宦官专权【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胜转衰,A项符合题意。天宝为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天宝危机指的是在此时期唐朝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唐玄宗不理政事,任人唯亲,朝败;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藩镇割据现象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他们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宦官专权是在唐朝统治后期。故选A。6“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5、A. 藩镇割据 B. 宦官专权 C. 黄巢起义 D. 安史之乱【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中的“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方镇”是指藩镇,可知反映的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A符合题意;宦官专权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合题意;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无法生存,发动了黄巢起义。C不合题意。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 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7“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

6、下的是()A. 黄巾起义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安史之乱【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唐朝形势急转直下”,即唐朝的转折点。结合课本所学,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D符合题意;黄巾之乱,是中国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A不合题意;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部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不合题意;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C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ABC不合题

7、意,选择答案D。8唐玄宗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从性质上看是一场( )A. 农民战争 B. 统一战争 C. 兼并战争 D. 叛乱战争【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朝败,各地的节度使权利不断扩大,755763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发动叛乱,是地方势力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也是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9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腐朽统治的是(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C. 黄巢起义 D.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地方形成藩镇割据。878年

8、至884年由黄巢领导的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起义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10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唐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A.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C.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安史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促

9、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反映历史当时情景,马嵬坡是安史之乱时,杨贵妃杨玉环死的地方;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11“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时期( )A. 唐太宗统治时期 B. 武则天统治时期C. 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安史之乱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所以答案选D12五代

10、十国中,五代相继统治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江南地区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代十国中的“五代”相继统治着我国的(黄河流域)。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答案选C二、非选择题(12分1题=12分)13. (12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材料二 贞现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洛阳官”本是隋炀帝吃喝

11、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言”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材料三 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没有关系?理由何在? (4分)(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世民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2分)(4)材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4分)【答案】(1)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

12、,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措施:a.用人;纳谏;b.轻徭薄赋;c.科举制;d.注重民族团结等。(3)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奢侈浪费。(4)不全面。李世民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但未能贯彻始终。【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逞侈心,穷人欲”是说隋炀帝奢侈过度,只顾虑到自己享乐,却不顾虑百姓疾苦。主要说明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第二、三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正是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唐太宗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政治上,善用人才,虚心纳谏;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完善科举制;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发展生产;民族问题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注重民族团结等。(3)根据材料 “修筑了翠微宫、重修了玉华宫、营造东都“洛阳官”等信息可知,此时的李世民也像隋炀帝一样在大兴土木、奢侈浪费、劳民伤财。(4)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前期能励精图治,推行德政。但根据材料二可知,后来的唐太宗没能贯彻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