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附参考答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46241736 上传时间:2020-09-29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74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附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附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附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附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附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附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附参考答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28 页 月考物理试卷月考物理试卷 题号 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24.0 分) 1. 日常生活中,处处可听到声音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 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C. 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超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2. 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 “斜月沉沉藏海雾

2、”,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3. 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逐渐靠近平面镜,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 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一定等于对应的入射角 C. 光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D. 我们看到“红花绿叶”,是由于花吸收红光,叶子吸收绿光 4. 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 B. 普通中学生走路的速度约为5/ C. 酒精灯点燃后外焰温度约为95 D.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 第 2 页,共 28 页 5. 一束光经

3、凸透镜后( ) A. 一定相交于一点B. 一定会聚于焦点 C. 一定靠拢但不一定相交D. 一定发散 6. 有一凸透镜, 当物体放在离透镜 15cm 处时, 成放大的实像 : 当物体放在离透镜 8cm 处时,成放大的虚像,则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等于( ) A. 8cmB. 10cmC. 11cmD. 14cm 7. 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 舞台激光束 B. 错位的“铅笔” C. 反光镜中的像 D. 水中的“倒影” 8. 如图所示,渔夫叉鱼时,应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才 能叉到鱼。若改用激光照射,应瞄准什么方向才能 照射到鱼( ) A. 看到的鱼的方向B. 看到的鱼的前方

4、C. 看到的鱼的上方D. 看到的鱼的下方 9. 舞台上经常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这种白雾是( ) A. 干冰熔化形成的小液滴 B. 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第 3 页,共 28 页 C. 干冰升华使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D. 干冰升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0.将一蜡烛放在装有水的烧瓶前,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 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 ) A. 缩小的虚像B. 放大的虚像C. 缩小的实像D. 放大的实像 11.小明用同一个相机给同一个古塔拍了四张照片, 拍摄下列哪张照片时镜头伸出的长 度最短( ) A. B. C. D. 12.如图,

5、 烧杯中和试管内分别装有不同的液体, 当用酒精灯不断给烧杯 内的液体加热时, 最终发现烧杯中液体沸腾了, 而试管中液体始终没 有沸腾。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一定比烧杯中液体的沸点高 B. 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一定比烧杯中液体的沸点低 C. 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与烧杯中液体的沸点可能相等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33.0 分) 13.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1)图中 A 是禁鸣标志,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此标 志是因为发生了_,禁鸣 是在_处控制噪声, 鸣叫的笛声是由汽车喇叭的_产生的; 第 4 页,共 28 页 (2)图中 B 是汽

6、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_,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 200m,至少需要_s; (3)图中 C 是摄像头,它的内部有光学元件,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小区内的景物 通过它所成像的性质是倒立、_的实像。当汽车远离摄像头过程中,所成的像 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都会有小 水滴附着在上面,这是_现象;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选填“内 表面”或“外表面”),打开空调,小水珠马上消失了,这是_现象(填物态变 化名称)。 15.试根据所学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孔成像是由_造成的; (2)身高1.6的小芳站在

7、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1m 处,镜中的像与她相距_m, 若她远离平面镜,则镜中像的大小将_; (3)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的是_图;表示近视眼矫 正的是_图,该图中的透镜对光线有_作用。 16.元旦假期,贝贝同学一家坐轿车去梅兰芳公园游玩。 (1)她站在水池边的能清晰地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这是光的_现象,她欣 赏到水中的鱼在游玩,这是光的_现象,此现象是光从_射入_造成 的; (2)展厅里的电视上在播放着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精典剧目贵妃醉酒,电视遥控 器是通过_(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来控制电视的,调节电视机的音量 是改变声音的_, 贝贝被深深感染了, 这是因为梅兰芳大师

8、的_与众不同, 该乐曲是通过_传入贝贝耳朵的。 17.如图所示, 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 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 只 第 5 页,共 28 页 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水槽中未注水时可在侧壁上 A 处 得到一个光点, 注入一定量的水后, 光点移至 B 处,此时入射角_(大于/等于/ 小于)角;为使 B 处的光点移至 C 处,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_(增加/减少/不 变),若 BC 间距离为 3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 _(大于/等于/小于)3。 18.如图练习调节投影仪实践活动中, 小明通过调节, 使屏幕 上出现了清晰画面,

9、但是, 画面超出了屏幕范围。为此,小 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_(填“增大”或“减小”)投 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_(填“上” 或“下”)移动。 19.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常采用“测多算少”的方法, 如图所示是所绕铜丝所测长度,则该铜丝的直径 为_.如在将细铜丝缠绕在铅笔上的过程中, 有重叠现象,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_(选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0.如图所示,停表显示的时间是_s;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cm。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8.0 分) 21.如图表示分别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射向 透镜的光线。 请在图中画出它们通过透镜后的光路(是 与透

10、镜距离等于 2 倍焦距的位置)。 第 6 页,共 28 页 22.如图,画出 BC 的入射光线和 AO 的折射光线。 23.潭清疑水浅,安全记心间如图,A 是水池底某点,请 作出光线 AO 的折射光线以及人从岸上看到 A 的像 第 7 页,共 28 页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35.0 分) 24.小凡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_; (2)分析图乙所示图象,可知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_; (3)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了大量的“白气”,“白气”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_。 25.小芳同学用温度计测出一部分冰的温度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探

11、究冰熔化特点”的 实验装置,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 (2)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_min; (3)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 “温度时间” 图象, 由图象可知 : 冰属于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 (4)图丙中第 10min 时,物质处于_态。 26.在学习速度一节内容后, 同学们想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 系。他们用普通复印纸裁出 3 个不同规格的扇形纸片,制成了如图甲所示的 3 个纸 锥。实验中,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用秒表多次测量每个纸锥下落的时 第 8 页,共 28 页 间,取平均值

12、后记录在表格中 纸锥编号 下落高度 / 扇形纸片半径 / 剪掉的扇形 圆心角/ 纸锥锥角 / 下落时间/ 11.9109081.92.20 21.91013571.11.84 31.959081.92.20 (1)完成此实验主要的测量器材是:刻度尺和_。 (2)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有乙图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你认为正确的是 _(选填“A”或“B”)。 (3)分析表中数据,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你得出的结论是_。 (4)小明随后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质量相等的两个纸锥如图丙,其中 4 号纸锥的锥角 比 5 号纸锥的锥角大,如果从相同的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纸锥,以下选项正确 的是_。 A.4 号纸锥先

13、到地面 .5号纸锥先到地 .两个纸锥同时到达地面 (5)同学们在实验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了 4 号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 每隔0.2曝光一次(即每隔0.2就成一次像),得到的照片如图 1 所示: 图 2 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_。(选 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第 9 页,共 28 页 若纸锥之间实际距离是照片上距离的 10 倍,则纸锥在下落过程中 A、B 阶段的 速度为_/。 27. 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华对有关探究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装置。将一张可以沿 ON 折转的白色硬纸板 ABCD_放置在平面镜上。 (2)图乙是“

1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为确定像的位置,用_代替平面 镜,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位置放一个 光屏。 (3)如图丙,小华测凸透镜焦距 f 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 一个光斑,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 L,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 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 f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如图丁,小华用测出焦距的凸透镜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像,则焦距_ 20(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个像是倒立_的实像。若此 第 10 页,共 28 页 时给凸透镜带上近视眼镜, 为使光屏上再次呈清晰像, 应将光屏向

15、_(选填 “左” 或“右”)移动。 28.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调节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上; (2)小明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固定在 A、B 位置如图甲所示,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可能的原因是_,凸透镜固 定在 B 不动,蜡烛从 A 向左移一格,如图甲所示,为在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 向_(选填“左”或“右”)移动; (3)如图乙所示,当蜡烛、凸透镜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 应是倒立、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 (4)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_ 方移动(选填“上”或“下”); (5)小明想利用下列 LED 发光字来研究凸透镜成像上下、左右位置关系,下列汉字 适合做 LED 光源的是_; (6)若在用焦距为 20cm 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 组所测像距分别为 35cm 和 44cm,与理论像距 40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