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环境分析.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6240572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环境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政治环境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政治环境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环境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环境分析政治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制定的有关法规与政策。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一个有作为的政府,都会对企业文化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重视,通过政策、法规等一系列有效的政府行为,为企业文化的发展引路护航。一、不同政治制度条件下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与政治制度相适应,不同政治制度条件下的企业文化也千差万别。这里我们主要比较一下欧美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文化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企业文化的差别。(一)资本正义制度下德国的企业文化 德国的企业文化观最早源于1914年R戴特策的经营科学,该书提出了人本位的经营理念,主张把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的、社会的存在

2、主体进行考察,而在劳动共同体 (包括人、自然组成的本源生产力和以资本为代表的派生生产力)申特别强调人的因素。赞同这一观念的尼克利兹认为经济生活的承担者是人类,应该从人格的角度去分析经济共同体,企业的目的应反映劳资双方的需求和愿望。1951年前西德国颁布的共同决定法,对工人的地位、观念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德国劳动总同盟的经济社会研究所强调从劳动者一方研究劳动意向,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他们认为劳动意向的个别经济学是确保劳动者自我实现的学说,体现了劳动者自我解放的愿望。因此,德国的企业文化明显带有理性的色彩,在实践中比较重视员工的职业培训,重视参与管理,重视调动人的劳动积极

3、性。(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的企业文化 美国企业文化的理论源泉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而美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又是与其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西班牙人、荷兰人和法国人先后来到北美,但是他们在当时都没有能够在那里定居下来。1606年英国詹姆士一世授权伦敦的大商人和土地贵族组成股份公司负责开发北美殖民地。第二年,120名经济陷于绝境的船客分乘三艘船只开往北美,在詹姆斯河口建立起第一个欧洲移民点-詹姆斯顿。当时宗教改革的浪潮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英国王室害怕其统治根基遭到破坏,因而残酷迫害信奉新教的清教徒。1620年一批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飘洋过海,他们宣誓 在上帝

4、面前庄严结盟,同心协力为较佳的秩序与生存建立一个文明政体。此后,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从欧洲涌来,非洲黑奴也被锁链拴来。英国移民则向北美内陆挺进,征服了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并与接踵而至的荷兰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决战,一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里没有教皇和王室,也没有监狱,倒成了各种异端邪说的实验基地。英国人洛克、法国人卢梭和孟德斯鸠创立的天赋人权论和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的概念,以及三权分立的设想,在这里都可以大胆地说、大胆地联想、大胆地实践。新大陆的艰苦环境和自由空气陶冶了这里的移民,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性逐渐形成了。这是一个既多幻想又重实际的民族,他们酷爱自由,豪放不竭,勇于开拓,不断进取,无法

5、忍受旧事物的侄桔,决不会任人欺凌宰割。英国在北美推行的殖民政策与刚刚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利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北美人民举起独立的义旗,并取得了胜利。经过制宪会议制定第一部宪法后,1789年7月4日,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成为第一位总统。美利坚民族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国家,而且创造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这个国家的历史虽然还只有短短的200多年,但却在一个与欧洲文明隔绝的新大陆上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强国,向世界展示了美国文化的崭新风姿。 美国政治上崇尚自由、平等,并把个人主义价值观作为立国之本,这对美国企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企业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企业的组织管理申

6、突出强调对人的尊重和信任;注重个人能力,一般决不轻易否定别人,员工提了合理化建议,立刻进行试验;在工作方法上不谋求一律,强调自主精神;强调保护个人隐私权。这种对个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表现在对顾客的态度上,充分尊重顾客,把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另外,美国法律上所体现的理性精神对企业文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三)资本主义制度下日本的企业文化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岛国,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乏的资源,迫使其对单一同质的社会结构进行改革,使其文化富有兼容性。日本在我国的唐宋时期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儒家文化对日本有很大影响。到了近代,日本的社会文化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但面对西方列强的军事威胁,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和改革

7、志士奔走呼号,为进行全面的文化变革大造声势,实行明治维新,推翻江户幕府。他们效法西方国家的自由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改变幕藩体制。,废除君为臣纲,实行君主立宪,召开国会,建立内阁,并制定出一套适应经济变革的法律制度。可见把日本变成一个资产阶级立宪国家起关键作用的应是日本文化。近代的日本通过官员和学者对欧美先进国家的广泛考察,找出了差距,抓住了症结,审时度势,确立了文化选择、文化变革的目标和方法:目标是达到和超过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方法则是依靠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两大法宝。 日本的政治制度和以大和传统为基础,兼容并包的文化,对日本企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以和为主,以终身雇佣制、年

8、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工会制度为支柱的日本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里,日本员工对所属公司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心,习惯 从一而终;日本公司在利益分配上,公司得利较高,个人得利较低,公司把留成利润用于设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从而保证了公司的发展,而公司发展了,员工的福利保健也有了条件。日本员工习惯群体内的配合,他们的适应性、协调性与创造性紧密结合,从而在技术开发上大占优势。日本企业在决策上,往往强调集体决策,按自下而上的程序,注重上下级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意见交流,决策周期长,但贯彻迅速。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家族式的关系,公司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其中的一员,公司组织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

9、下属职能部门的职能上,权力与责任不十分明确,强调相互协调和主动工作。在管理体制上比较注重人员、技术、作风、目标、结构、战略、制度等方面的相互配合与整体运作。(四)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企业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但近代的中国由于在政治制度上沿袭封建专制,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华民族惨遭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饱受屈辱。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四处追寻救国的真理,自五四运动起,他们便开始寻找民主和科学两大法宝来治理中国,然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只能使人们面对内战和军阀割据的现实。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

10、的思想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全国人民一道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为新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良好环境。 建国后,从1956年我国工商企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至今,企业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6一1966),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初创期。经过建国初期短短几年的经济恢复和社会整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走入正常轨道。此时举国上下同心协力,社会风气良好,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有着统一的价值目标追求。这种状况表现在企业里,则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精神素质的员工队伍,培养了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大家围绕着共同的信念凝聚在一

11、起,学习文化,钻研技术,艰苦创业,掀起了经济建设热潮。当时企业干部廉洁奉公,干群关系、人际关系融洽,员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企业规章,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在1958年 大跃进开始后的三五年中,企业遭受了大放卫星、浮夸风、假典型等不良现象的干扰,直至1964年左右才恢复正常。这一阶段的企业文化受计划经济结构 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内向性和单一性,但也充分表现出群众性、传统性和自发性的特点。这个时期企业文化的主流是发动广大员工起来做企业的主人和国家的主人,使人真正感受到翻身得解放的好处。当时树立的先进典型 形象都是员工的代表,如鞍钢的孟泰十大庆的

12、王铁人等。这是因 为建国初期的中国一穷二白,工业底子薄,又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经济建设处于艰苦创业阶段。企业特别需要员工队伍有主人翁责任感,特别需要有战争年代那股革命激情,如敢打敢拼,勇挑重担,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等。但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都是在群众运动中自发产生的,在总结提高后推广其经验,缺少科学系统的分析和规划。 第二阶段 (1966一1978),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劫难期。这一时期由于文革的破坏,一些人在 革命的旗号下立山头,搞文攻武卫,正直的人被揪斗,企业不生产,员工思想混乱,情绪低落,文化技术素质停滞不前,企业丧失了对员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整个社会一盘

13、散沙,国 民经济已濒临崩溃。我国的企业文化也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第三阶段 (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重建和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里程碑,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迎来了美好的春天。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特征是开始由以前的自发内向型、单一型和群众性转为开放型、综合型和科学性。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企业文化理论传人我国,大大促进了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不少企业成立了由最高管理者领导的研究规划以及运作企业文化的专门机构,并逐渐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一支由企业家、专家和广大员工组成的企业文化开发建设队伍,正在通过企业

14、、院校、研究所相结合的形式,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企业文化的内涵已不是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是包括企业战略目标、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伦理道德、职业教育等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吹响了号角。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硅码,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法律环境与企业文化 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为企业文化的建设与运行提供了基本保证。这里的法律环境主要是指国家颁布的有关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制度,广义地讲,还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如公司的财产制度、组

15、织制度、决策制度、人事制度、财会制度等。企业内外的法律对企业文化系统的形成和运转具有极大的约束力。(一)法律硬环境 企业的法律环境一般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其硬环境主要是指: 1.关于企业与国家、与同行竞争伙伴关系的法律、制度规范。这些法律、制度规范往往受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文化和社会体制文化的强烈制约,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 2关于维持企业文化共同体作为一个经营实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规范。企业的人、财、物等,不管它是由家族控制还是由股东控制或是由代表全民所有的国家控制,客观上都代表着一种社会集合、社会所有制的倾向,这与个人分配、个人占有的私有制并非一致。这种调解、稳定企业内部利益和关

16、系的制度规范,一部分靠国家的法律、政策加以支撑,另一部分是由企业内部生成。(二)法律软环境 一般来讲,以国家基本法律为依托形成的有些法规,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构筑出一种软性的运行环境。由于市场经济变幻莫测,商品货币、交易活动瞬息万变、稍纵即逝,因而像公司法、合同法、破产法、银行法、税法、会计法等法律就经常变化、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些法律交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任何一个变动都会引起其他一些变化。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企业内部各种具体规章制度,因此常常具有更大的易变性、敏感性。它们随着公司所接受的各种具体信号,随着公司对其周围的经济环境刺激的各种不同反应而经常不断地调整,如在分配、人事安排、劳动考核、人才流动等方面,都会在其具体形式选择上显示出较强的弹性。(三)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