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艾灸的基础知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46233014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9.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艾灸的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精品}艾灸的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精品}艾灸的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艾灸的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艾灸的基础知识(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艾灸临床运用新进展培训班,艾灸的基础知识,七病区 杨小珍,艾灸的概念 艾灸的选材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 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灸感、灸量及灸法补泻 灸效及适应症 施灸注意要点及禁忌 艾灸的去病反应,艾灸的概念,艾灸也叫灸法,灸,说文解字解释为“灼也”,是用火烧灼的意思。灸法是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外治方法之一,是以艾叶为原料加工制作成艾绒,在一定穴位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灸疗历史悠久,堪称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选材 用作灸料的艾绒是用干燥的艾叶除去杂质捣碎成细软的艾绒,贮藏备

2、用。,选材,一要会捏。好的艾绒中没有枝梗或者其他杂质,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起一撮,能成形。 二要会观。陈年艾绒的颜色应该是土黄色或者是金黄色,如果艾绒中参杂有绿色的,说明是当年艾。 三要会闻。陈年艾绒闻起来有淡淡芳香,而当年的艾闻起来有青草味。 四要会看。好的艾绒燃烧出的烟是淡白色,不浓烈,气味香,不刺鼻,用其制成的艾灸在点燃后,燃出的艾烟向上。,艾绒的制作,1 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 2 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 3 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 粗艾绒:间接灸 细艾绒:直接灸,艾绒的保藏,注意防潮、防霉、防蛀。,孟子 有“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之说。,最佳灸料,灸法的分类与操

3、作,灸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先是单纯的艾灸,以后衍化为多种灸法,一般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两大类。 艾灸类:艾炷灸和艾条灸。 艾炷灸:直接灸和间接灸。 非艾灸类:以灯火灸、药物灸、电热灸等较常用。,灸 法,艾灸,其他灸法,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药饼灸,艾条灸,悬起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温针灸,温灸器灸,灯火灸,天灸:白芥子灸、细辛灸、 天南星灸、蒜泥灸,分类,(一)艾炷灸,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4、两类。,一、艾灸法,将纯净的艾绒 ,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 ,艾炷高1厘米左右,直径0.8厘米左右,根据临床需要分大、中、三种规格小燃烧完1柱为一壮。,艾灸柱的制作,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1.直接灸,又称化脓灸,因施灸后局部组织烫伤化脓,结痂后留有瘢痕,故名。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消炎药膏,数日后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30-40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1)瘢痕灸,在灸疮化

5、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 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 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风湿顽痹等,但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注意事项,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 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2)无瘢痕灸,又称间隔灸、隔物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皮肤之间隔开而施灸的方法。 隔姜灸 隔蒜灸

6、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 隔胡椒饼灸 隔豆豉饼灸,2.间接灸,(1)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放在应灸的部位,上置艾炷点燃。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 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将姜片向上提起,离开皮肤片刻,放下再灸;或缓慢移动姜片,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一般灸36壮不引起烫伤,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间接灸分类,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一般灸57壮。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

7、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长蛇灸),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未溃疮疖、乳痈)及虫、蛇、蝎、蜂蜇咬伤等病证。,清热解毒、杀虫,(3)隔盐灸 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一般灸59壮。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四肢发凉等。,回阳、救逆、固脱,(4)隔附子灸 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油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由于附子辛温

8、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虚的阳萎、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5)隔胡椒饼灸 以白胡椒末适量,加面粉和水制成厚约0.5cm,直径2cm的圆饼,使中央呈凹陷形,置适量药末(如丁香、麝香、肉桂等)填平,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次灸57壮,以觉温热舒适为度。 胡椒味辛性热,有温中散寒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和面部麻木等症。,(6)隔豆豉饼灸 用淡豆豉末加黄酒调和,制成与施灸部位大小适宜的饼,厚约0.6cm,软硬适中,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灸之,勿使皮破,每天灸次,以愈为度。 豆豉味苦性寒,功能解表发汗,除烦。此法可用于治疗痈疽发背,恶疮肿硬不溃、溃后不

9、敛,疮色黑暗等,可促使疮口愈合。,(二)艾条灸 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卷成的圆柱形长条称为艾条。点燃艾条施灸的方法称为艾条灸。艾条灸可分为悬灸和实按灸两种。,(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应灸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温和灸促进混合痔术后组织修复的临床研究 温和灸法治未病 适应症:慢性病、虚证。,艾条灸,(2)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端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食状,一上一下,一起一落,忽远忽近地移动施灸。一般每穴灸5-10min,灸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多用于晕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 雀啄

10、灸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雀啄灸治疗术后腹胀 雀啄灸治疗足跟痛38例 适应症:急性病、实证。,(3)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端距离施灸部位的皮肤23cm,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施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灼痛,每穴灸1015min,移动范围在3cm左右。 适用于风湿痹痛、神经性麻痹、皮肤病等。 适应症:筋脉痹阻、风湿痹痛。,2.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数层布或棉纸实按在穴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乘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

11、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 最常用的为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 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三)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在针刺得气后,留针于适当深度,在针柄上穿置长约1.5cm的艾卷,点燃施灸;或在针尾搓捏少许纯净细软的艾绒,点燃施灸,待艾燃尽,除去灰烬,再灸。 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四)温灸器灸,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 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15-20min即可。 适应证:痹痛、麻木、痿证,以及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二、其他灸法,又称非艾灸法

12、,是指以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在施术部位焠烫的方法,又称灯草焠、灯草灸、打灯火、油捻灸,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取1015cm长的灯芯草或纸绳,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渍长约34cm,点燃起火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地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1次。 此法主要用于小儿痄腮、乳蛾、吐泻、 麻疹、惊风等病证。,(一)灯火灸,(二)天 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促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的方法。其常用的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 a蒜泥 c天南星灸 b细辛灸d白芥子灸,灸法的作用

13、,1).温经散寒 2).扶阳固脱 3).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一)温经散寒,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所谓”寒邪”,就是引起疼痛或不适的寒气 灸法属于热疗法,可以驱散寒邪,消解寒冷“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在中医上,艾灸常被用来灸治因寒湿邪所致的痹症、偏于阳虚的各种病症(如因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久痢、久泻)以及因虚寒引起的痛经等症。,(二)扶阳固脱,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 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通过艾灸的温热驱寒,不但可以驱散寒邪,而且能够阻止阳气的消散,具有回阳固脱之功。 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常

14、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三)消瘀散结,“瘀”指瘀积不通,多由寒邪而致,艾灸能散寒,故能消瘀;“结”指的是由于气血瘀滞形成的结块,一般可以通过温化来消解 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 之疾,如乳痈(急性乳腺炎)初起、瘰疬(颈淋巴结核)、瘿瘤等疾病。,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可调理亚健康状态。,(四)防病保健,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免疫调节,灸感

15、、灸量及灸法补泻,1.灸感 概念 灸感指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 一般灸法:局部温热舒畅,温度经久不消,微微灼痛。可由浅达深,亦可循经传导。 化脓灸法:灸时灼痛难忍,灸后化脓留瘢。,2.灸量 概念 1)指施灸数量的多少。通过艾炷的大小、壮数来计算。 2)灸量原则 火足气至,适度而止。 运用时结合患者体质、年龄、病情、施灸部位等因素考虑。一般直接灸用小炷或中炷,间接灸用中炷或大炷。 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施灸部位、病情等因素确定灸量。,灸量选择一览表,3.灸法补泻,1)灸法补泻的原则: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2)操作方法 补法:点燃艾炷,不吹其火

16、,待其自灭。艾灸火力温和,持续时间长,渗透力强,使真气聚而不散。 泻法:点燃艾炷,口吹其火,使其快燃速灭,促使邪气消散。,施灸注意要点 1诊室环境 ,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减少烟雾过浓污染。 2施灸时注意安全,防止艾火脱落,烧损皮肤、衣物。 3灸疗中若发生晕厥要及时处理,方法同晕针。 4对于过饥、过饱、过劳、酒醉、情绪不稳定者,不宜立即施灸。 5.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6.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先阳后阴 先上后下 先少后多,先后顺序,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头部,后灸四肢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施灸的禁忌,1颜面部,五官部、乳头、有大血管等处、关节活动部位,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