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201534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编】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编】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编】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编】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篇一: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字启迪文字 文字震撼灵魂 读文心雕龙有感 时光流逝,开学马上就要研二了。回首这一年学习状况,按照导师的要求,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了。它不仅是南朝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论思想,系统周密的内容结构,工采精巧的骈文语言,贯通古籍的文化底蕴,令人回味无穷。它对后世文学理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史料,而且作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研究。 刘勰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

2、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有着颇多创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刘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如明道、征圣、宗经里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杨明照曾说到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既业于儒,又染于佛”。整本书又有着“文之枢纽”与“大易之数”的构想。从最后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龙共50篇。该书可以分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枢纽”,主要谈本源,由原道至变骚等五篇组成;其二是“论文叙笔”,主要谈文体,由明诗至书记等二十篇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谈创作,由“神思”至总术等十九篇组成;其四是“崇替”、“褒贬”主要谈文学批评,由时序至序志等六篇组成。这就是文心雕龙整本书的庞大体系结构

3、。 关于书名,序志篇解释道:“夫文心者,?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这本书是耗尽作者一生心血的文学作品,此书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作家把文章写得精细优美的艺术匠心和创作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文艺学专业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文学的本源,首先提到了文学的本质属性,作者在原道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此盖道之文也。”接着征圣、宗经等篇目又论述了各体文学的根源,时序还论述了世情对文学的习染,通变说到了文学的继承与革新。这些都是刘勰在此书中的重要观点,下了如“故知文变染乎世情,?虽百世可知也”等这样的命题。 关于文学的文体,在刘勰心中,文学作品的范围很广泛,把经、史、子、集各方面作品都纳入进来了。他

4、用了二十篇来阐述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分文“文”和“笔”两大类。对于每种文体,刘勰都从四方面考虑即序志中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意思是要推究各种文体的根源与流变,解释其名称,彰显其名义,选择代表性篇章,阐述其体质特征,规格要求,要领方法,力图在理论上形成系统。分别对诗歌、楚辞、汉赋加以重点论述。 关于文学创作,这部分历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或许这部分就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在这部分,就作家、文章等角度而言,论述了作家的想象思维如神思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神与物游。”论作家的情感投入,如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采篇:“昔诗人什篇,?此为情而造文也。

5、”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刘勰认为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必须具有真实的动人的情感,光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是难以感染人的。刘勰还论述到了作家的个性风格,认为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有四个因素:才、气、学、习。如体性:“然才有庸俊,?其异如面。”还论及了文章的写作步骤,在熔裁篇提出了“三准”的说法,论文章的表达方式如征圣篇:“或简言以达旨,?或隐义以藏用。”除此之外,刘勰还论及了文章的修辞方法,具体体现在夸饰、比兴等篇目中。 关于文学批评部分,刘勰的观点是比较新锐,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论及了文学批评的意义、方法、标准、文学批评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如知音篇:“是以将阅文情,?六观宫商。”等语句。 虽然,文心雕龙

6、也有其局限性,但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最有价值的文学批评著作,仔细研读这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创作,这部经典作品也就会永放光芒。篇二:文心雕龙-神思 文献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摘要: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具有创作总论的性质,因此,对神思的解读是理解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关键。神思主要揭示的是创作主体的艺术构思,创作主体的自身培养,“神思”以“秉心养术”为前提,以“神与物游”为理想,以“杼轴献功”为实现条件,形成了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神思,神与物游,秉心养术,言意,杼轴献功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

7、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文心雕龙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作家论等部分组成。从神思到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部分,各篇为一相对独立的专论,神思篇是艺术构思的专论,又是位列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涉及到创作论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和方法。全篇大致脉络是从首先提出艺术想象,然后指出艺术想象的特征、能顺利进行想象的关键,再回答解决这俩个关键问题的方法,又从创作过程、作家天赋、作品修饰三个角度论证,最后做出结论总结全文。 1、“神与物游”说 “属文之道,事出神

8、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1所以艺术想象的理论是学【】 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具有形象性,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神思就是这个以直觉为其特征的思维过程的概念。在刘勰看来,想象是启动并完成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构思则是想象驰骋期间的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所以他在开篇首先就提出了“神思”,也就是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状况。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给予了形象而深刻的描绘

9、“神与物游”。所谓“神与物游”,这里的“神”指主体的精神活动,“物”指对象物,而“游”指两者的关系,即创作者的思维精神活动与客观物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四个字正是对艺术构思时具体情状的概括,比通常意义的想象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首先从“游”字可以看出有对时空的超越,创作主体在构思的时候,思维驰骋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好像要讲世间的万物,纷杂的人事全部展现在眼前,生动具体;其次,“神”与“物”的交融渗透。“有人认为这是想象的结果,但是想象是处于客体与主体分离状态的产物,是主体对客体的形态的追想、描摹,虽然有时候会移情于物,达到主客统一,却不像神那样渗透于物、与物融为一体,达 【2】到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10、,蝴蝶之梦为周与的境界”刘若愚先生书中在提及 神思的时候也反对将“神思”译为想象,他说“事实上,只有神思的主动方式才相当与想象,一如柯勒律治以及以后大多数以英文写作的批评家对这个词的用法一样。此外,柯勒律治主张想象在本质上是活的,正如所有事物(作为事物)在本质上是死的一样,刘勰实际上与所有其他中国批评家一样,并不 【3】认为外物是死的,而是具有它本身的神”因此不能单纯的将“神与物游” 等同于想象。“神与物游”重点在于思维精神与物的主动交融,物为神所乘,神借物而有质有形。黄侃先生在书中谈及“神与物游”强调了神和物的相互融合的,书中这样说的“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

11、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 【4】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黄侃以心境关系释“神与物游”可谓独具慧眼。“境” 非纯然的客观外物,而是外物映于内心的境像。“游”字原意交游,交往,此处则是说创作主体的心智与外在物象的交融互即。要让“物”深入到“神”,“神”同样也深入到“物”,主客不分达到完全的交融,“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方是“神与物游”的含义。所以如果要将神思运用到文思之中,必须要求创作主体与外界的客体紧密相连,将思维游走与大千世界之中,同时作家的感情思想言语辞令等各个方面也是“神与物

12、游”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可以表现出文学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那么就会出现想象中的幽远虚静的意境,也为后面意境的形成做了一个重要的铺垫。 2、“虚静”说 魏晋以来的文学理论家在谈论构思问题时候大多主张“虚静说”,陆机在文赋中开篇第一句就是“伫中区以玄览”,这正是为“精鹜八极,心游万初”做准备的。古人认为,“心”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可知晓万物,可明察秋毫,但是人却会被七情六欲所障碍,所以在欣赏美和创作文学作品中,就必须超越感官 【5】的愉悦和舒服,进入虚静状态,才能进入道的大美境界。刘勰明显受到当时“虚 静说”的影响并提出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他在神思中写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13、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一句话阐明了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非常密切,意思是说当人们进入文学创作过程之后,首先要有一个宁静的适合精心构思的良好环境,而创作最为可贵的在于扫除一切杂念,保持心境虚阔、宁静专一、情思净化的良好状态。“虚静”是为了在艺术想象活动展开的时候,创作者可以不受任何客观或者外界因素的干扰,使艺术构思得以顺利的进行。黄侃先生引用庄子之言“惟道集虚”和老子之言“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尔则宰有者无,制实者虚,物之常理也。文章之事,形态蕃变,条理纷纭,如令心无天游,适令万状相攘。故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纵殊,而心未尝不静,大小或异,而气未尝不虚。执璇玑以运大象,处户牖而得天 【6

14、】倪,惟虚与静之故也”来解释刘勰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而在王元化先 生看来刘勰的虚静说与老庄之虚静完全不同,他认为“从实质方面来看,老庄的虚静说完全是以虚无出世的消极思想为内容。在老子方面,虚静就是意味着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在庄子方面,虚静就是意味着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他们把虚静理解为一种绝圣弃智、无知无欲的混沌境界,并以这种境界作为养身的最高目标。而刘勰的虚静说却与此完全不同。他只把虚静作为一种陶钧文思的积极手段,认为这是构思之前的必要准备,以便藉此使思想感情更为充沛起来。他的虚静说与老庄的虚静说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老庄把虚静市委返璞归真的最终归宿,作为一个终点;而

15、刘勰却把虚静视为唤起想象的事前准备,作为一个起点。老庄提倡虚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无知无欲、浑浑噩噩的虚无之境;而刘勰提倡虚静的母的却是为了通过虚静达到与虚静相反的思想 【7】活跃、感情焕发之境。一个消极一个积极,两者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邱世友先 生在他的书中谈及刘勰的“虚静说”是将其与英国学者瑞恰兹的平衡和冷漠学说放一起做类比的。他说“刘勰讲虚静,要求作家从容率情、优柔适会,瑞恰兹讲冷漠讲平衡也是为了排除杂念使形象思维过程得到稳定。这都是要求作家在想象过程中指导过分炙热的感情加以适当的冷却,保持清思逸致,把一切成见,偶然因素涤除净尽而心平气和地对杂多的客观物象加以甄综,使之条理化,找到 【8】其内在的练习,最后综合成同一的艺术形象。张少康先生认为刘勰的虚静说主 要是受到庄子论技艺创造故事的影响之结果,当然,也不排斥他同时吸收了荀子等论虚静的积极方面内容。所以他认为刘勰的创作思想中,仍是以道佛为主而兼 【9】有儒家之长的。虚静被刘勰视为艺术创作的首要条件,虚静之贵可以从以下三 个方面来表现:“首先,虚静能使作者心胸拓宽,容纳万象,激发想象,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构思活动。其次,虚静可以提高作者的艺术概括能力,虚静的精神境界产生之后,作者们便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事物的本质,增强思维的主观能力,使艺术意象更为准确、完整而鲜明地呈现出来。最后,虚静有利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