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实验3动态法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156847 上传时间:2020-09-2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补充实验3动态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补充实验3动态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补充实验3动态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补充实验3动态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补充实验3动态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补充实验3动态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充实验3动态法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补充实验3 动态法测固体扬氏模量,王淑珍,实验目的,学习动态法测量杨氏模量的基本原理。 掌握动态法测量杨氏模量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动态法测量杨氏模量。 学会真假共振峰的辨别。 学习确定试样节点处共振频率的方法。,实验器材,信号发生器,动态弹性模量测定仪(激振器激发换能器、拾振器接收换能器、测试架、悬丝),试样,示波器。,信号源,示波器,试样,激振器,拾振器,总结:杨氏模量是反映材料的抗拉或抗压能力。,所以:,杨氏模量:反映材料应变(即单位长度变化量)与物体内部应力(即单位面积所受到的力的大小)之间关系的物理量。,应变为单位长度的变化量: 应力为单位面积受到的力:,实验原理,动态法:所谓 “动态法

2、”就是使测试棒(如铜棒、钢棒)产生弯曲振动,并使其达到共振,通过共振测量出该种材料的杨氏模量值。 “动态法”通常采用支持法或悬挂法。,特殊点,特殊点,特殊点,一次谐频振动,特殊点,特殊点,特殊点,特殊点,二次谐频振动,根据振源的振动频率在不同范围内时,其振动形式相应的有所不同,当振源频率在一定范围内时,其振动形式为第一种情况(基频振动形式), 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将逐渐过渡到第二种(1次谐频振动形式)、第三种(2次谐频振动形式) ,本实验采用基频振动形式,因为该振动形式相对简单。,固有频率不只是一个,而是有多个。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振动形式,分别为基频固有频率(通常所说的固有频率),1阶固有频率,

3、2阶固有频率,. .,基频振动形式,测量原理,对两端自由、长度为L、直径为d的细长棒,当其作微小弯曲振动时,其振动方程为:,棒的轴线沿x方向,式中为棒在x处dx体积元在z方向的位移,E为该棒的杨氏模量,为材料密度,S为棒的横截面积,J为某一截面对棒的中心轴线的惯量矩( )。,用分离变量法求解方程,得到频率公式 并考虑两端的边界条件,用数值计算法得到方程的根Kn L = 0, 4.7300,7.8532,10.9956 其中K0 L = 0的根对应于静止状态, K1 L= 4.7300对应的振动频率称为基振频率(固有频率) K2 L= 7.8532对应一次谐振 。 在本实验中使用基频振动求杨氏模

4、量,把 代入频率公式,得杨氏模量 式中:E 为动态杨氏模量,L 为棒长,m 为质量,d 为直 径,f 固为弯曲振动的基频固有频率。,在本实验中,通过棒作弯曲振动求出的是共振频率, 物体固有频率f固和共振频率f共是相关的两个不同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其中Q为试样的机械品质因数。一般悬挂法测杨氏模量时,Q值的最小值约为50,所以共振频率和固有频率相比只偏低0.005%,故实验中都是用 f共 代替 f固。,实验中使用的公式,由公式得知,阻尼越小,共振频率与固有频率之间的将越接近。当阻尼为零时,共振频率刚好和固有频率相等。,但是现实情况是,当支撑点真的指到节点处时,金属棒却无法继续激发测试棒振动,

5、即使能振动亦无法接收到振动信号(即观察不到共振现象),最终也无法得到节点处共振频率 。,振源,接收,当支撑点指在节点位置时,测量得到的共振频率就是我们所要的找的固有频率值。,因为节点处的阻尼为零,无阻尼自由振动的共振频率就是测试棒的固有频率。,面对理论要求与现实困难的冲突,该如何处理?,常用的处理方法:近似法和推理法。,近似法:阻尼越小,共振频率与固有频率之间的偏移将越小。虽然阻尼为零的情况在现实不能存在,但尽可能减小阻尼是可以存在的。因此只要实验中找到节点位置,然后在节点附近测量其共振频率即可近似为固有频率。,推理法:如果在节点附近等间距分别测量不同位置的共振频率,那么这些测得的共振频率将遵

6、循某个规律,然后根据该规律通过作图法获得节点处的共振频率(即固有频率),基频振动的波形,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测量获得基频固有频率之后,代入到原理公式即可获得杨氏模量。,但是原理公式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l d),在一定条件下(l d),试样振动的固有频率取决于它的几何形状、尺寸、质量以及它的杨氏模量。,现实情况不太可能达到 l d 的条件,故对原理公式需要作些适当的修正,即原理公式基础上再乘以一个修正量。,T 的大小由查表获得,本实验统一近似取 T =1.005 。,实验内容、步骤,正确连接线路并使处于工作状态。 正确判断真假共振(是否是测试棒的共振现象) 分别测量粗铜棒不同刻度处的共振频率。 根

7、据不同刻度处共振现象和共振频率数据判断节点处共振频率。(推理法),连线,外推法的引入,处于基频振动时,试样存在两个节点: 0.224L=0.224*18.14=4.063(cm) 0.776L=0.776*18.14=14.077(cm) 由于节点处的振动幅度几乎为零,很难激振和检测,所以要测量基频共振频率需要采用外推法(外延法)。 外推法:所需数据在测量范围之外,为了求得这个数值,先用已测数据绘制曲线,再将曲线按原规律延长到待求值范围,在延长线部分求出所要的值。,0 1 2 3 4 ,x(cm),具体测量方案,节点:4.063cm,14.077cm,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在示波器上寻找稳定的波形。在距离节点较远时,振幅较大;距离节点较近时,振幅较小。,根据曲线横坐标4.063cm所对应的纵坐标频率f,即为基频的共振频率f 共。,f,cm,数据处理,实验中使用的公式,T =1.005,注意事项,因换能器为厚度约为0.10.3mm的压电晶体,用胶粘在0.1mm左右的黄铜片上构成,故极其脆弱,放置测试棒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不能用力,也不能敲打。 调节悬挂点保证测试棒在竖直方向上振动。,课后作业,如何判断是否是铜棒发生了共振? 测量时为何将悬挂点放在测试棒的节点附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