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中学11―12届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专业术语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6149955 上传时间:2020-09-2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涿鹿中学11―12届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专业术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河北省涿鹿中学11―12届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专业术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河北省涿鹿中学11―12届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专业术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河北省涿鹿中学11―12届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专业术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河北省涿鹿中学11―12届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专业术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涿鹿中学11―12届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专业术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涿鹿中学11―12届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专业术语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专用术语,(一)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

2、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一、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二)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1、形式标志: 以物象为题; 咏(题、赠、赞)+物象;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花、山,水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

3、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三) 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主题: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四) 战争诗(边塞诗) 从先秦就

4、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5、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他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孤独彷徨、思乡思亲等。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

6、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意象为柳、酒、歌、船、长亭短亭、江边水边、亭里 桥上、南浦等。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

7、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1)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2)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3)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4)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雄浑壮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壮苍凉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幽美恬静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缠绵凄切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华美壮丽、清新自然,二、意境特点的分类,以意取

8、胜: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意与境浑:情景交融 a触景生情:面对某种特定的景物产生某种特定的感情。如春夜洛城闻笛 b缘情布景:先有了某种情感,再想象一些与这种情感相一致的景物来渲染。如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c寓情于景:描绘一种景象,感情寄寓在写景文字里。如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待春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以境胜:以景为主,较少。 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9、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三、情景方式,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四、思想感情,2、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诗 贬官谪居的怨恨,

10、仕途失意的苦闷: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3.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4、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

11、园的淡远: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陶潜归园田居 5、感时伤逝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 戴淑伦苏溪亭,五、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主要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

12、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连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

13、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二)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知否,

14、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

15、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

16、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对比: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