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的作用初探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4614793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的作用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的作用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的作用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的作用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的作用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的作用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的作用初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作用初探内容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由此可见,情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积极向上的情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起着积极的驱动作用这两个方面对语文教育中的情感作用作出论述。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育;情感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已经具有了双重身份。它在如今的语文教育中既是手段,也是目标,即中学语文教育既要利用学生已

2、有的情感体验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美好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情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情感(EMOTION)的界定众说纷纭。有人说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所抱的态度;有人说情感同兴趣一样,属于意向过程,是人的意识倾向性的表现,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波动性和感染性。所谓意识的波动性指人的心理的一种波动状态,也就是说意识恰如波浪,在一般情况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但有时“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更有甚者“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而意识的感染性则是指人们常常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产生某种相同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如看戏替古人担忧,同情生灵涂

3、炭的劳苦大众。又如激动人心的演讲,扣人心弦的艺术表演,感人肺腑的事迹报告,情文并茂的教学内容等等,都能引起千百观众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情波。21991 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在“非智力因素”概念中提出“情商” ,即情感商数,从而震动了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各学者争相开展对“情商”的研究和探讨。 “情商”主要包括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等内容。 1“情商”强调了情感对人的成功的作用。笔者认为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和反应,而这些反应和其他一些反应的情感调节是与特定的体验有联系的,情感通常是正在建立起来的习得体验,它属于

4、“非智力因素”中的因素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三个方面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是语文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一样,都应该体现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语文课程有多方面的功能,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审美与探究这三个方面,学生应该在这三方面打下比较均衡的基础,并在这基础上有选择地发展。三是每一个高中学生都应该具有相应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应该在较宽广的选择空间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看出,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作为贯穿其中的主要因素,在中学语文

5、教育中的作用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积极向上的情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培养情感无疑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3由于情感的特征表现为:(1)情感的两极性。如爱与恨、快乐与悲伤、自尊与悲观等两种相反的情感,它们互相依存、互

6、相矛盾,还可以直接转化为活动的动力。(2)情感的个体差异性。由于情感受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加上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都不相同,因此个体的情感是有差异的。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淡泊如水;有的人着迷音乐,有的人热衷体育。 2所以,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健康、积极的情感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推动或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往往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对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一是对于活动或有关事物的情感。两者之中,情感又具有主导作用。这正说明了认识和行动对情感的依赖关系。同时,情感是性格形成的必要条件。例如,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仅仅在理性上认识集体主义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集体主义情感,如见到

7、对集体有利的事物或人感到愉快、尊敬,否则就会憎恨或轻蔑。这就是说,要动之以情。在情感上有所触动,才会转化为内在动力。再者,情感也能对认识和行动起肯定、加强、巩固或者否定、削弱、纠正和抑制的作用。例如,由于认识的正确和行动的成功带来的愉快,而错误和失败带来悔恨,羞耻的情绪等等。“动之以情”是一项培养健康情感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精神境界的最复杂的那些过程中,属于首要地位是个人信念的形成过程,而“认识转化为信念并不是靠行为的频繁重复完成的。认识只有在行为能给孩子带来正义感,能使他激动,能使他心灵上产生欢乐感和兴奋,并能振作精神的情况下,才能转化为信念。 ”3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有

8、大量的文学作品。教学时,不仅要按语文学科特点、规律和语文教学原则来进行教学,同时也要考虑文学特点。叶圣陶讲过:“文学性之文不及文学,断无此理。 ”4所以教学文艺性语文教材时,如果依据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就能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情感的目的。文艺性语文教材,往往是描绘血肉丰满的人物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4也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如果注意渲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教材中的人物、画面展开在学生眼前,把作者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之在审美感官上获得愉悦,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心灵上得到陶冶,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学生有了自己的是非观念和道德尺度。例如在

9、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公平竞争与精诚团结、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优劣,美丑,从而树立自我追求的优秀人格品质偶像,并不断的逐步的塑造自我。正如梁启超所讲:“熏也者,如入云烟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一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见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飏,而神经为之营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而此小说界遂入其灵,今而据之。 ”5因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有意识,而且自然地进行情感熏陶和思想渗透,让学生引起情感变化,长时间地体验教材中表达的情景,就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

10、一 ,教授时可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把披文入情的口子开在分析景物上,让学生进入美的意境,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找出写景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画面中有整齐的稻田,充当院墙的篱笆,院外的小桥流水,院中的柳树水井。近处的树,远处的烟,鸡在高鸣,狗在狂吠,还有画外话:“我的生活真美好啊!”通过想象让学生沉浸、安详、舒缓、柔和的意境之中,进而品味作者憎恶黑暗,厌倦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美好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二、情感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起着积极的驱动作用马克思和

11、列宁对情感的动力功能极为重视,认为“情欲、激情是人的指向着自己的对象努力追求的性能”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6事实上,学生如果热爱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着积极的5情感,那么这种情感就会带动他的思维、理解、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育人,如果满腔热情,善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学生融洽地融合,也会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情感的动力功能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体现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能力包含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即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中学语文课本

12、中的课文,特别是其中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大到描绘历史长河的鸿篇巨制,小到勾画生活浪花的寓言绝句,无不倾注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好的理想,体现着作家的是非评价和爱憎态度。语文教学充分发掘了文章的内在情感,使学生思想上得到启发,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充实的愉快,从而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便可得到提高。从听说能力的培养来看,听说是对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口头言语较书面文字,由于多了一层语音的作用,使它极富于活动。语气、语调、语势及音色,构成声音的抑扬顿挫,使说话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以使听话人得到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激起听话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饱蘸情感,绘声绘色的解析,就会拨动学生的

13、情弦,叩击学生的心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说过程中,不仅能体会文章的情感,而且能做出理智的思考。例如在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中,诗歌重在抒情。如果忽视了情感的作用,那么这首诗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作者空白地呼唤。诗中的抒情线索是“深情呼唤” 、 “急切寻找” 、 “无限怀念” ,并且出现了“山谷回音” 、 “大地轰鸣” 、 “松涛阵阵” 、 “海浪声声”等最能从朗读的角度体现作者内心情感。诗歌的构思中心是诗人发现和挖掘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亲密的感情联系。总理逝世后,人民无限怀念他,感情上形成一种幻觉。他虽然已离去,却仍然生活在人民心中,和人民在一起。诗人以特有的6感情波涛,特有的想象、幻觉

14、,飞驰祖国大地,到处呼唤、寻找,想象周总理的雄伟壮阔的画面,赋予祖国大地以生命和情感,让它们成为诗人情感呼唤的传声与回响,体现人民想念总理的心声。本诗以“言为心声”为契合点,字字传情,声声催人泪下。如果教师不能以情动人,很难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融铸,那么学生不仅不会挖掘出诗歌的情感内蕴,更不能在听说能力上得到提高。激越的情感能使学生在听觉上获得美感,在说话运用上,也可淋漓尽致的发挥。尤其是语文教学,有很多诗歌,散文,只有进入“角色”去进行情感体验,才会提高我们的听说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又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

15、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前者强调“情”是写作的本源,后者说明“情”是阅读所要进入的境界。一个“情”字关乎读写两个方面。凡是阅过中考、高考作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触,这就是优秀的作文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作文都显得死板呆滞,毫无生气。写作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种享受。但今天的学生却视写作是一种负担,怕写作文,厌写作文。于是,一种作文软件悄然受到学生青睐。学生只要输入作文题目和关键词,然后按照软件操作提示,就可选择开头、结尾和细节,拼凑成文。这样的文章尽管颇有文采,但却无法打动读者的心,因为它少了学生的一份心动。文章是感情的产物,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 “情以物迁,

16、辞因情发” ,一篇文章由物到意到文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孕育情感、触发情感、表情达意的过程。作者因物生情,因情造文,情感是写作的推动力量,没有情感的写作是不可想象的,别林斯基就说过:“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 ”7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学生首先为外物所感,被彻底打动,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东西。我们说言为心声,学生在笔端流露出来的一字一句,无不饱蘸着他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学生只有怀着对一切热爱的情感去细心观察,用心地锤炼,深入地提炼,才会写得得心应手,才能思如泉涌。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7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本身具有综合性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遵循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