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参照]

上传人:瑶*** 文档编号:146141278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参照]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参照]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参照]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参照]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参照]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参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疾病鉴别诊断(32个病证)[参照](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 ,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 ,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 ,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 ,胃脘部可有压痛 ,而胃痞起病较缓 ,压之无痛感 ,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 ,故属痞满。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 ,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 ,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 ,以满而不痛 ,手可按压 ,触之无形为特点。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 ,压之不痛 ,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 ,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 ,胃痞则自觉满闷 ,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 ,或有形或无形 ,胃痞病在胃脘

2、,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 ,胃痞按之柔软。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 ,胸痹偶有脘腹不舒 ,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 ,可予区别。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 ,心脉瘀阻 ,心脉失养为患 ,以胸痛 ,胸闷 ,短气为主症 ,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 ,升降失司 ,胃气壅塞所致 ,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 ,多伴饮食减少 ,得食则胀 ,嗳气则舒等症状。二、胁痛鉴别诊断: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 ,侧肋间饱满 ,叩呈浊音 ,或见发热 ,一般不难鉴别。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

3、痛为主 ,可涉及胁肋部 ,常伴有胸闷不舒 ,心悸短气 ,咳嗽喘息 ,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 ,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 ,兼有恶心嗳气 ,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 ,常伴恶心 ,口苦等肝胆病症状。三、黄疸的鉴别诊断: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 ,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 ,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 ,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 ,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特征是双目不黄 ,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2.阳黄与阴黄的鉴

4、别诊断: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 ,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以皮肤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 ,病情急骤 ,疸色如金 ,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面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伴纳少、乏力、舌淡、脉迟或细缓。四、积聚的鉴别诊断:1.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腹部痞塞不通 ,满闷不舒 ,系自觉症 ,而无块状扪及。积聚是指腹内有结块 ,或痛或胀 ,不仅是自觉症状 ,而且有结块扪及。2.癥积与瘕聚:癥积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 ,固定不移 ,痛有定处 ,病属血分 ,多为脏病 ,形成时间较长 ,病情一般较重。瘕聚腹内结块聚散无常 ,痛无定处 ,病在气分 ,多为

5、脏病 ,病史短病 ,病情一般较轻。3.积聚与鼓胀:鼓胀以肚腹胀大、鼓之如鼓为特征。其与积聚相同的是腹内均有积块 ,但鼓胀的积块多位于胁肋部 ,且鼓胀除腹内积块外 ,更有水液停聚 ,肚腹胀大。而积证腹内无水液停聚 ,肚腹一般不胀大 ,腹内积块的部位亦不局限于胁肋部。五、鼓胀的鉴别诊断:1.鼓胀与水肿:水肿病位多在肌肤 ,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 ,水湿泛溢肌肤。其症状是先出现眼睑、头面或下肢浮肿 ,渐次出现四肢及全身浮肿 ,病情严重时才出现腹部胀大 ,腹壁无青筋暴露。鼓胀病位在腹部 ,主要是肝、脾、肾受损 ,气血水互结于腹中。其症状为腹部胀大 ,甚则腹大如鼓。初期腹部胀大而按之柔软 ,逐渐坚硬

6、,以至脐心突 ,四肢消瘦 ,皮色苍黄;病情较重时可出现下肢浮肿 ,甚至全身浮肿 ,腹壁多有青筋暴露。2.气鼓、水鼓、血鼓的鉴别:腹部膨胀 ,嗳气或失气则舒 ,腹部按之空空然 ,叩之如鼓 ,是为“气鼓” ,多属肝郁气滞;腹部胀满膨大 ,或状如硅腹 ,按之如囊裹水 ,常伴下肢浮肿 ,是为“水臌”多属阳气不振 ,水湿内停;脘腹坚满 ,青筋显露 ,腹内积快痛如针刺 ,面颈部赤丝血娄 ,是为“血鼓” ,多属肝脾血瘀水停。临床上气、血、水三者常三者为患 ,但各有侧重 ,掌握上述特点 ,有助于辨证。3.鼓胀与积证:积证是腹内结块。鼓胀以腹胀大为主症 ,而积证是以腹中结块或胀或痛为主症 ,二者有别。4.鼓胀与

7、痞满:痞满是腹中自觉有胀满感 ,或虽有胀满而无胀急之象。鼓胀可兼有胀满 ,且有胀急之状 ,病程长且腹内有有形之物。六、头痛的鉴别诊断:1.头痛与眩晕: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 ,也可同时出现 ,二者对比 ,头痛之病因有内伤与内伤两个方面 ,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 ,头痛以疼痛为主 ,实证较多 ,眩晕则以昏眩为主 ,虚证较多。2.一般头痛与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多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痛 ,持续不解 ,阵发性加重 ,伴呕吐、抽搐 ,症重与一般头痛区别。3.头痛与类中风:类中风多见于45岁以上 ,眩晕反复发作 ,头痛突然加重时 ,常兼半身肢体活动不灵 ,或舌謇语涩。七、眩晕的鉴别诊断:

8、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 ,伴有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失语;或不经昏仆 ,仅以涡斜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 ,眩晕之甚者亦可扑倒 ,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舌歪斜之症 ,也有部分中风的病人 ,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征 ,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醒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可有欲仆或晕旋扑倒的表现 ,但眩晕病人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3.眩晕与痫病:痫病以突然仆倒 ,昏不知人 ,口吐涎沫 ,两目上视 ,四肢抽搐 ,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移时苏醒 ,醒

9、后一如常人为特征。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 ,而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 ,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表现 ,故应与眩晕鉴别 ,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 ,且伴口吐涎沫 ,两目上视 ,抽搐 ,猪羊叫声等症状。八、中风的鉴别诊断:1.中风与口僻:口僻是以口眼歪斜 ,常伴耳后疼痛 ,口角流涎 ,言语不清 ,而无半身不遂的表现 ,多因正气不足 ,风邪入脉络 ,气血痹阻所致 ,不同的年龄都有发生。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 ,病由气血逆乱 ,血随气逆 ,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 ,且以中老年人为多。2.中风与痉病: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 ,甚至角弓反张 ,

10、发生时也可伴昏厥。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昏晕而后可出现抽搐。痉病抽搐时间长 ,中风抽搐时间短 ,痉病无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的症状。3.中风与痿病:痿病以肢体瘫痪 ,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的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 ,但痿病一般起病较缓 ,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 ,或肌肉萎缩 ,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 ,且以偏瘫不遂为主。4.中风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相近 ,可做脑脊液、眼底检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查无明显异常 ,局限性脑梗 ,患者脑脊液压力不高 ,常在正常范围内 ,蛋白质含量高。5.中风与厥证: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 ,一般移时苏醒 ,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而中风以突然昏仆

11、、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为特征。6.中风与痫病:痫病与中风中脏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 ,昏迷时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 ,双目上视 ,或作异常叫声 ,醒后一如常人 ,且肢体活动多正常 ,发病以青少年居多。九、瘿病的鉴别诊断:1.瘿病与瘰疬:可在颈部出现肿块 ,二者的具体位置与肿块的性质不同 ,瘿病的肿块在颈部的 正前方 ,肿块一般较大。瘰疬的病变部位颈项的两侧或下颌 ,肿块一般较小 ,每个约黄豆大小个数多少不等。2.瘿病与消渴: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 ,三消的症状可同时出现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饮 ,但无多饮多尿 ,伴有心悸易怒。3.瘿囊与瘿瘤:瘿囊颈前

12、肿块较大 ,两侧对称 ,肿块光滑 ,柔软 ,主要病机为痰淤气阻。若日久兼瘀血内阻可局部出现结节。瘿瘤表现颈前肿块偏于一侧 ,或一侧较大 ,病情严重 ,肿块迅速扩大。十、疟疾的鉴别诊断:1.疟疾与风温发热鉴别 ,邪在卫分时 ,可见寒战发热 ,多伴咳嗽气短 ,胸痛等肺系疾病 ,疟疾则以寒热往来 ,汗出热退 ,休做有时为特征。在发病季节 ,风温多见于冬季 ,疟疾多发于夏秋季。2.疟疾与淋证发热:淋证初起 ,于湿热相搏 ,常见于寒热发热 ,且兼小便频急 ,滴沥刺痛 ,腰部酸胀等症状。3.寒疟与温疟:虐发寒重热轻 ,但寒不热者 ,为偏于寒盛 ,属于寒疟。热重寒轻 ,但热不寒者 ,为偏于热 ,为温疟。如高

13、热不退 ,头痛 ,惊厥、抽搐 ,昏迷等症状。十一、心痛的鉴别诊断:1.厥心痛:疼痛时间较短 ,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 ,可以协助鉴别。2.心痛与胃痛:心痛之不典型者可以表现为胃脘部的剧痛 ,胃痛多伴有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3.心痛与胁痛:胁痛疼痛部位以右胁部为主 ,可有肋缘下压痛 ,可合并厌油、黄疸、发热等 ,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胆囊造影、胃镜、肝功能、淀粉酶检查等有助于鉴别。十二、咳嗽的鉴别诊断:1.咳嗽与喘证:喘证可以兼有咳嗽 ,但主要以呼吸困难 ,甚至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 ,不能平卧为特征。2.咳嗽与肺胀: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 ,但肺胀有久患咳、

14、哮、喘等病证的病史 ,除咳嗽症状外 ,还有胸部膨满 ,喘逆上气 ,烦躁心慌 ,甚至颜面紫暗 ,肢体浮肿等症 ,病情缠绵 ,经久难愈。3.咳嗽与肺痈:肺痈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 ,病机为热壅血瘀 ,蕴毒化脓而成。4.咳嗽与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 ,其特点是干咳 ,或痰中带血 ,或咳血痰 ,但尚有低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 ,具有传染性 ,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诊断。十三、痹病的鉴别诊断:1.痹病与痿病:痿病以肌肉软弱无力或萎缩为特征 ,并无疼痛 ,因肌肉软弱无力而行动艰难 ,甚至瘫软于床榻;痹病以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为特征 ,因疼痛或关节变形而行动艰难 ,

15、因行动艰难肌肉少用而渐瘦 ,但不至瘫痪。鉴别主要看其有无疼痛。2.痹病与痉病:痉病以四肢抽搐 ,项背强直 ,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十四、胃痛的鉴别诊断1.胃痛与胃痞:与胃痛的病位皆在心下 ,但胃痞以满为患 ,胸膈满闷 ,触之无形 ,按之不痛为特征;胃痛以疼痛为主 ,可有压痛。2.胃痛与心痛:心痛多发生于老年 ,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 ,其位置相对较高 ,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 ,有时剧痛 ,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 ,痛势较急 ,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 ,常伴有心悸 ,短气 ,汗出 ,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胃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 ,其位置相对较低 ,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 ,痛势一般不剧 ,其痛与饮食关系密切 ,常伴有吞酸 ,嗳气 ,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3.胃痛与腹痛:腹痛的部位是胃脘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为主 ,常伴腹胀、腹泻、矢气、大便干结或便秘等症。胃痛在上腹胃脘部 ,常伴脘闷 ,嗳气 ,泛酸等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之症; 4.胃痛与胁痛: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 ,常伴恶心 ,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而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 ,兼有恶心嗳气 ,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十五、心悸的鉴别诊断1.心悸与胸痹心痛:除见心慌不安 ,脉结或代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